您好,今天是:   ENGLISH
最新新闻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活动新闻 >> 最新新闻

2016年5月27日彭城晚报系列报道二《从西汉到民国 来户部山的人文大使》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6/5/31 10:41:54   点击:


  “人文云龙,千年户部山”

  建筑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经济、艺术、人文等要素的综合体。建筑文化与人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是一个城市文脉的体现。1986年徐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城市中必须有一个依然有人居住的古建筑群和商街。户部山明清建筑群当仁不让地成为徐州入选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王牌。

  2016年初,户部山五大院(刘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权谨牌坊、郑家大院)打破分院格局,实现五大院连通开放。为让徐州市民更好地知晓家乡过往,让更多的外地人了解徐州的人文特色,由彭城晚报联合徐州市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管理中心、徐州市云龙区文化旅游局联合打造的“人文云龙,千年户部山”大型专题报道今起开栏,旨在将这一代表徐州的文化美景及厚重的历史之韵展示给世人,融洽建筑与人的亲近感,唤醒古建筑的又一春。

  




  司马迁与戏马台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所著《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了写好《史记》,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游历彭城,目的是为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和撰写项羽及刘邦的传记积累资料,他既然来到彭城,不可能不登戏马台。由此推断,司马迁极有可能是从西汉到民国的文化名人中,登上戏马台的第一人。

  刘裕父子、大小二谢与戏马台

  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徐州),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镇江),自称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南北朝时期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功勋卓著。后功高震主,代晋自立,建立南朝宋。

  公元416年,时任东晋大将军的刘裕北伐奏捷,班师路经彭城,恰逢重阳佳节,便在戏马台大宴群僚,以壮军威。当时刘裕被晋安帝封为宋公,随军咨议孔靖被拜为待中,奉调回朝,刘裕借此机会为他饯行。席上,令百僚赋诗,以述其美。著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同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谢瞻的诗为:

  风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

  繁林收阳彩,密苑解华丛。

  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

  轻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

  圣心眷嘉节,扬銮戾行宫。

  四筵沾芳醴,中堂起丝桐。

  扶光迫西汜,欢余讌有穷。

  逝矣将归客,养素克有终。

  临流怨莫从,欢心叹飞蓬。

  谢灵运的诗为:

  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

  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洁。

  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

  明葭戾朱宫,兰卮献时哲。

  饯宴光有孚,和乐隆所缺。

  在宥天下理,吹万群方悦。

  归客逐海嵎,脱冠谢朝列。

  弭棹薄枉渚,指景待乐阙。

  河流有急澜,浮骖无缓辙。

  岂伊川途念,宿心愧将列。

  彼美正园道,鸣焉伤薄劣。

  谢瞻(382-421),谢灵运(385-433),他们是堂兄弟,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都是南朝宋的著名诗人,史称大谢、小谢。

  刘裕称帝后念念不忘彭城是他的“桑梓之邦”,在戏马台东侧修建了台头寺。南朝(宋、齐、梁、陈)佛教兴盛,广筑寺庙。唐诗人杜牧有两句著名的诗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据考证,台头寺实为“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源头。刘裕还派第五子刘义恭(413―465)出镇彭城。刘义恭多次登戏马台并写过一首《彭城戏马台集诗》:

  骋骛辞南京。弭节憩东楚。

  懿蕃重遐望。兴言集僚侣。

  于役未云淹。时迁变溽暑。

  眷恋江水流。回首独延伫。

唐代诗人与戏马台

  唐代诗人储光羲、皇甫冉、钱起、张籍和曹邺都曾登上戏马台,并留下脍灸人口的诗作。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今江苏金坛)人,是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他写有《登戏马台作》一首:

  君不见宋公杖钺诛燕后,英雄踊跃争趋走。

  小会衣冠吕梁壑,大征甲卒碻磝口。

  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

  泛泛楼船游极浦,摇摇歌吹动浮云。

  居人满目市朝变,霸业犹存齐楚甸。

  泗水南流桐柏川,沂山北走琅琊县。

  沧海沉沉晨雾开,彭城烈烈秋风来。

  少年自古未得意,日暮萧条登古台。

  皇甫冉(约718 — 约771),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有《皇甫冉诗集》传世。他写了两首有关戏马台的诗,其中一首是《与张补阙、王炼师自徐方清路同舟南下,于台头寺留别赵员外、裴补阙同赋杂题一首》:

  朝朝春事晚,泛泛行舟远。

  淮海思无穷,悠扬烟景中。

  幸将仙子去,复与故人同。

  高枕随流水,轻帆任远风。

  钟声野寺迥,草色故城空。

  送别高台上,裴回共惆怅。

  悬知白日斜,定是犹相望。

  钱起(722—780),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最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他写的是《江行无题》:

  九日自佳节,扁舟无一杯。

  曹园旧樽酒,戏马忆高台。

  张籍(766—830),字文昌,原籍苏州(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于799年来到徐州,看望正在徐州任职的韩愈。在戏马台送别友人时,写了《送远曲》:

  戏马台南山簇簇,山边饮酒歌别曲。

  行人醉后起登车,席上回尊劝僮仆。

  青天漫漫覆长路,远游无家安得住。

  曹邺,字邺之,生卒年不详,桂州阳朔县(今广西阳朔)人。以五言古诗著称。在京城应考十年,九次落第,最后由于其《四怨三愁五情诗》为中书舍人韦悫赏识,荐于礼部侍郎裴休,终于大中四年(850)进士及第,时年约四十。曹邺曾登临戏马台,写有《和谢豫章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谢病》:

  碧树杳云暮,朔风自西来。

  佳人忆山水,置酒在高台。

  不必问流水,坐来日已西。

  劝君速归去,正及鹧鸪啼。

  谢豫章指谢瞻,他曾任豫章太守,故称谢豫章。

  苏轼苏辙同登戏马台

  北宋熙宁十年(1077)八月四日,在戏马台的历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列入我国“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兄弟,同时登上了戏马台,同游台头寺石经院,相互吟诗唱和,留下了一段千古传诵的文坛佳话。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公元2000年,被法国《世界报》评选为世界千年英雄,是世界级文化名人。(共评出12位,他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人。)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颖滨遗老,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以大中大夫告老回家,死后谥“文定”,他和父洵、兄轼都以文著名,世称“三苏”。

  当年四月二十一日,苏轼来到徐州任知州。来徐赴任途中路过南都(今河南商丘),和被任命为南都签书判官的苏辙一同去拜访南都留守张方平。张方平与他们的父亲苏洵是好朋友,得知他们兄弟俩已有六、七年未见面了,特许苏辙陪同兄长到徐州上任,以便他们能共同相处一段日子,这样苏辙便来到了徐州。

  八月四日,秋高气爽,日丽风和,苏轼陪同苏辙来游戏马台。戏马台东测建有台头寺,台头寺中建有石经院,因存有北齐造像佛经石而得名。苏轼是一个集儒、佛、道于一身的人物,对与佛有关的东西总是很感兴趣的。因此,看完戏马台,他就和苏辙来到石经院,仔细欣赏那些刻在佛经石上的经文。欣赏完毕,苏轼为石经院题诗三首:

  葱蒨门前路,行穿翠密中。

  却来堂上看,岩谷意无穷。

 

  夭矫庭中桧,枯枝鹊踏消。

  瘦皮缠鹤骨,高顶转龙腰。

  

  窈窕山头井,潜通伏涧清。

  欲知深几许,听放辘轳声。(《苏东坡全集》)

  

  苏辙写了三首和诗:

  苕峣山上寺,近在古城中。

  苦恨河流远,长教眼力穷。

  

  盘曲山前路,流年向此消。

  兴亡须一吊,范叟卧山腰。

  

  孤绝山南寺,僧居无限清。

  不知行道处,空听暮钟声。(《苏辙年谱》)

  从诗的最末一句得知,他们同上戏马台的时间应是在当天下午。“范叟”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军师范增,传说范增的墓在戏马台附近。从他们两人的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徐州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自然风光。细评一下这六首诗,不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来看,苏辙的三首比苏轼的三首涵盖的范围要宽广一些,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因此,苏轼自称辙诗“过吾远甚”。(《记子由诗》《苏东坡全集》第5465页)。

  遗憾的是,台头寺和石经院早已消失,残存的佛经石也在抗日战争的战火中被损毁了,除非采取重建措施,否则,我们已无法看到这些历史遗迹了。

  据我所知,苏轼任职徐州期间,曾经五登戏马台,四游台头寺,和苏辙同游的这次是第一次。

  贺铸和陈师道的戏马台诗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北宋著名词人。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为人性格豪爽,耿直不谀权贵。曾任泗州(今安徽泗县)、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自号庆湖遗老。能诗文,尤工词,其词作不仅辞藻精工,而且风格雄健有新意。有《庆湖遗老集》、《东山词》传世。

  贺铸于1082年8月来到徐州任宝丰监钱官,1086年1月离开徐州。在徐期间,贺铸多次登临戏马台,留下四首歌咏戏马台的诗。其一是《九日登戏马台》:

  当年节物此山川,倦客登临独惘然。

  戏马台荒年自久,斩蛇公去事空传。

  黄华半老清霜后,白鸟孤肥落照前。

  不与兴亡城下水,稳浮渔艇入淮天。

  “斩蛇公”是指刘邦。恕我孤陋寡闻,在古代文人中,敢称刘邦为“斩蛇公”者,除了贺铸,还没有发现第二个。贺铸耿直不谀权贵的性格于此可见一斑。

  第二首、第三首略,第四首是《戏马台歌》:

  秦蛇已中断,刘项方龙战。

  叱吒沮风云,睢盱走霆电。

  鸿沟一画天地开,楚王洗剑东归来。

  新都形胜控淮泗,笼山络谷营高台。

  重瞳登览何为者,不知招贤知戏马。

  上如激矢下投丸,兰筋霜腕便回盘。

  半夜悲歌骓不逝,明日阴陵行路难。

  騋牝三千归汉闲,粟豆尤闻蠹县官。

  君不见华山之阳古垧牧,春风吹草年年绿。

  “重瞳登览何为者,不知招贤知戏马”,重瞳指西楚霸王项羽。作者在这里委婉地批评项羽,指出他在楚汉相争中败于刘邦的重要原因——只知戏马,不知招贤。

  陈师道(1053-1102),字无己,一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彭城人,是历史上徐州籍的重要诗人。早年师从曾巩,后又见知于苏轼,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曾任徐州教授、颖州教授、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宗杜甫,受黄庭坚影响尤深,世称“黄陈”,是江西派重要作家。一生清贫自守,其诗以苦吟著名,风格简古,锤炼幽深,有《后山集》传世。他曾多次和友人同登戏马台,并写诗四首记述其事,除《和李使君九日登戏马台》以外,一首是《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鸣钟报夕阳。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另一首是《和颜生同游南山》:

  竹杖芒鞋取次行,琳琅触目路人惊。

  常年此日仍为客,病目今来喜再明。

  筋力尚堪供是事,登临那得总无情。

  已知名世徒为尔,可复缘渠太瘦生。

  还有一首是《僧慧僧和同往南山》:

  骥騄同群鸿雁行,登临端为作重阳。

  南台二谢风流绝,准拟归来古锦囊。



文天祥和吕定作诗戏马台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传世。

  提起文天祥,人们就会联想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两句传诵千古的名诗。他在抗元斗争中被俘,在解入燕京(今北京)时,于祥兴元年(1278)九月九日途经徐州,写下了近十首咏古抒怀的诗篇,其中一首是《游戏马台》:

  九月初九日,客游戏马台。

  黄花弄朝露,古人化飞埃。

  今人哀后人,后人复今哀。

  世事那可及,泪落茱萸杯。

  曾任过殿前都指麾、龙虎上将军的宋代诗人吕定也曾登戏马台,并写过一首《戏马台》诗:

  据鞍指挥八千兵,昔日中原几战争。

  追鹿已无秦社稷,逝骓方叹楚歌声。

  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台空草自生。

  回首云山青矗矗,黄流依旧绕彭城。

  吕定(生卒年限不详),字仲安,北宋新昌(在今安徽省滁县境内)人,工诗善武,有《仲安诗钞》、《说剑集》传世。

  辛弃疾戏马台上表心迹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陈毅元帅很欣赏辛弃疾的词,有诗赞曰:“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辛弃疾也曾登临戏马台,留下两首词。这里录其中一首,题为《鹧鸪天·重九席上作》:

  戏马台前秋雁飞,管弦歌舞更旌旗。

  要知黄菊清高处,不入当年二谢诗。

  倾白酒,绕东篱。只与陶令有心期。

  明朝重九浑潇洒,莫使尊前欠一枝。

  萨都剌登戏马台

  萨都剌(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 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有诗集《雁门集》传世。

  元至顺三年(1332)三月,萨都剌在赴江南行台侍御史任时路过徐州,他被徐州春夏之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沉淀所陶醉,写下了若干首描写徐州山川形胜、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的诗词。其中一首是《登戏马台》:

  城下黄河去不回,四山依旧翠屏开。

  无人会得登临意,独上将军戏马台。

  但是,在萨都剌所写的徐州诗词中,最有名的是《木兰花慢·彭城怀古》词: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

  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

  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

  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

  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

  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

  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萨都剌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词六百多年后会受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青睐,成为号称南北锁钥、兵家必争之地的英雄城市徐州市的市歌,为数百万徐州人民在新长征的路上弹奏出雄壮激越而又从容豪迈的音符。

  陈刚中作诗咏项羽

  陈孚(1259 — 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他曾到过徐州,登上戏马台,写有《徐州项羽戏马台》诗:

  项王熊豹姿,气欲吞天下。

  大呼渡河来,山岳如崩瓦。

  当其火秦宫,血涌渭水赭。

  嗔目叱诸侯,胆落毛发洒。

  谁知阴陵路,浩歌泪如泻。

  惟徐乃故都,昔此奠宗社。

  尚想岩台上,铁槊拥万马。

  酒酣笳鼓鸣,旌旗蔽原野。

  及今亦何有,荒棘秋满把。

  皇天祚真主,神器不可假。

  岂有时雨师,刈人如土苴。

  天亡君勿悲,为君奠罍斚。

  罍斚(音累加):古代两种酒器。罍,古代盛酒器,也用以盛水。斚,古代铜制酒器。

  岑安卿咏戏马台

  岑安卿(1286-1355)元代诗人。字静能,所居近栲栳峰,故自号栲栳山人,余姚上林乡(今浙江慈溪市桥头镇与匡堰镇一带)人。志行高洁,穷阨以终,尝作《三哀诗》,吊宋遗民之在里中者,寄托深远,脍炙人口。著有《栲栳山人集》三卷,《四库总目》评其诗戛戛孤往,如其为人。他写有《戏马台》诗:

  重瞳奋迹入秦回,诸侯揽辔皆东向。

  酒酣蹴马升崔巍,鬃翻鬣振云烟开。

  倚鞭四顾示无敌,指挥貔虎心雄哉。

  黄金间行亚父去,帐下茫然失谋主。

  楚歌声合溃重围,昔日名骓空故步。

  千年积恨气未消,绕台泗水撞飞涛。

  明代的戏马台诗

  曾棨(音启),生卒年不详,字子棨,江西永丰人。明永乐二年(1404)状元,历任侍讲、侍读、少詹事。好饮酒,善文章,擅诗工书,才思奔放。他写有《咏戏马台》一首:

  绕堤春树翠重重,项羽遗都有旧踪。

  城外高台空戏马,沛中佳气已成龙。

  英雄割据青山在,霸业销沉碧藓封。

  此日经过倍惆怅,乱鸦啼散晚烟浓。

  胡俨(1360-1443),字若思,南昌人。通览天文、地理、律历、卜算等,尤对天文纬候学有较深造诣。同时擅长书画,著有《颐庵文选》、《胡氏杂说》。他也写过一首《戏马台》诗:

  盖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使后人哀。

  平生费尽屠龙技,今日空留戏马台。

  钱习礼(1373-1462)名干,以字行,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永乐九年(1411)进士。曾为侍读、知制诰等。宣德元年(1426),修两朝实录,谥文肃。善行草。他亦写有《戏马台》一首:

  独携一壶酒,吊古登高台。

  昔人陈迹今寂寞,对酒欲饮仍停杯。

  忆昨重瞳起西楚,誓握乾符清国步。

  军门剑舞失真主,咸阳一炬成焦土。

  鸿沟何用东西盟,天令失道趋阴陵。

  艾旗斩将竟何勇,爱姬恨血千年青。

  可怜明月长如素,曾向当时照歌舞。

  年年九月西风来,秋草黄花旧时路。

  汴泗交流去不回,台下行人频往来。

  登临不尽万古意,落日孤城闻敌哀。

  此诗情理交融,意味深长。“军门剑舞失真主,咸阳一炬成焦土。鸿沟何用东西盟,天令失道趋阴陵。”四句形象地说明了项羽虽然勇武盖世,却缺乏高明政治家的气质,预示了他只能为将、不能为君,必然失败的最终结局。

  薛瑄(1389-1464),明代思想家,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今稷山县)人,有《敬轩文集》传世。他写的也是《戏马台》诗:

  八千兵渡大江来,戏马高台亦壮哉。

  何事乌江骓不逝,高台翻使后人哀。

  马蕙(生卒年不详),字彦芳,曾祖马良任徐州卫知事,遂占籍徐州。明朝宣德七年(1432)举人。为人精于学,曾任曹县、上蔡教谕,汝宁教授。他写的诗标题亦为《戏马台》:

  戏马有台临泗水,沐猴无面复江东。

  霸图已逐寒烟灭,故垒空留夕照红。

  



  乾隆登上戏马台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一生六下江南,四临徐州。乾隆廿二年(1757)弘历第一次来到徐州,登上户部山,留有诗作《戏马台用谢灵运诗韵》:

  谢客昔揽胜,摛藻蜚白雪。

  逸志托邱园,皓皓秋阳洁。

  西来为筹河,彭城此驻节。

  导浚无良方,俾又资贤哲。

  旋顾灾余民,食乏衣并缺。

  八珍为弗甘,宁能畅游悦。

  云龙有苏迹,秀色城头列。

  途便台头寺,清词记一阕。

  放鹤已憩骖,戏马慢停辙。

  寄舍赓佳作,伊人所怀别。

  汲古缅心藏,抚今惭治劣。

  乾隆这次来到徐州,心情比较沉重。主要原因是“乾隆廿一年,黄河铜山北岸孙家集河水漫溢,灌入微山湖下及荆山桥河,铜、邳、桃、海、沭诸州县被淹”(清·徐州府志),乾隆看到灾后徐州人民缺衣少食的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此诗表达了他不能很快为徐州人民解除困苦的惭愧心情。

 李蟠与《户部山探梅》

  李蟠(1656—1729),字仙李,又字根庵,号莱溪,祖籍河北真定,元朝至正年间迁来今丰县岳庄乡,明末祖上定居徐州户部山,李蟠就出生在户部山。李蟠是徐州历史上唯一一位文状元。康熙三十六年(1697)殿试时,被康熙皇帝钦点为一甲进士第一名,授官翰林院修撰,入国史馆,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为侍读,有“天朝第一人物”之美誉。

  康熙三十八年(1699),李蟠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因遭人诽谤,被流放沈阳,三年后蒙赐故里。李蟠返乡后,在位于户部山南侧的状元府内以著述自娱。他经常登临云龙山和户部山,著有《偶然集》和《根庵文集》,其七律《户部山探梅》借梅花自喻,抒发自己的哀怨之情,在当时传诵一时:

  空山无伴已多年,独有寒梅伴我妍。

  疏影偏宜闲散地,幽香不到艳阳天。

  含苞带雨未相问,露蕊临风倍可怜。

  纸帐夜深还入梦,罗浮只在一灯前。

  钱谦益、王士祯、袁枚的戏马台诗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钱谦益写有戏马台诗两首,此处录一首:

  雄台曾戏马,弃剑更用兵。

  楚亡非战罪,原不为苍生。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他写有《彭城怀古》八首,其中一首是:

  楼观岩亭戏马台,宋公九日此传杯。

  诗人猛士如龙虎,只爱江东二谢才。

  袁枚(1716-179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他写有《戏马台吊宋武帝》一首:

  身披衲袄博千场,万马登台剑有光。

  一逐水仙归大海,三擒天子出咸阳。

  白沙帽急金瓯小,野葛灯悬玉烛忙。

  可惜雄心当暮齿,关东父老易沾裳。

  李运昌、周祥骏、王嘉诜、祁世倬、钱食芝、吕家骥的戏马台诗

  李运昌(生卒年不详),字星阶,号梅岑,江苏省丰县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科拔贡举人。著有《荫香书屋诗草》。他曾写过《戏马台二首》和《戏马台怀古》,此处只录前二首:

  秋风扶我上高台,直挟江东霸气来。

  六国残疆收掌握,三秦胜业笑尘灰。

  不容亚父参奇计,可惜淮阴失将才。

  剩有雄风忆重九,牛羊散卧菊花开。

  当年戏马兴如何,铁骑驰驱战伐多。

  钜鹿任人凭壁垒,鸿沟失计界山河。

  烟迷三辅消秦帝,风动重围听楚歌。

  唱到乌江骓不逝,英雄也自泪滂沱。

  在清代诗人中,李运昌的名气并不太大,但这两首诗却写得颇有工力。对项羽功败垂成、“英雄也自泪滂沱”产生的原因写得看似直白却不乏含蓄,读来十分耐人寻味。

  周祥骏(1870一1914),江苏省睢宁县马浅村人。字仲穆,号更生,世称“风山先生”。清末民初学者、作家、诗人、剧作家,被当时的学界名流奉为江北一代宗师。他写有一首《戏马台感怀》:

  盖雄英图逐日沉,宋公饯客此登临。

  拼将义旅寒胡胆,底事群僚识圣心。

  几辈云旗空北指,千秋毡屋尚南侵。

  可怜一着输全局,依样排场错到今。

  王嘉诜(1861-1920),字少沂、劭宜。祖籍山西闻喜县,曾祖王体仁来徐经商,遂定居徐州,有《养真室集》存世。张伯英对他有非常高的评价:“吾乡兵燹后,文学衰替,少沂起而振之。先金坛师(冯煦)称为江北第一学者。人品高峻,非惟文学优也。”他写有《九日登戏马台》一首:

  楚汉兴亡似弈棋,将军曾此戏乌骓。

  穷阴大泽天如梦,落木高台秋正悲。

  故国萧条浑未改,英灵叱咤竟何之。

  城头风雨过重九,日莫愁吟二谢诗。

  祁世倬(1861-1930),字汉云,江苏省铜山县人,青年时代先后与王嘉诜、王学渊、韩志正(元方)、张伯英(勺圃)等就读于云龙书院,师从刘庠、桂中行、冯煦等硕儒,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高中顺天榜甲午科举人。曾任云龙中学国文馆讲席长、徐州师范校长等职。文章颇负盛名,其诗工力尤深。写有《九日同人登戏马台用陈后山和李使君九日登戏马台韵》:

  重阳佳节集朋侪,得句何须风雨催。

  岂为赏花方对酒,不因送客始登台。

  枥边骥老雄心在,天外鸿飞倦眼开。

  二谢贡谀宁足数,千秋独有后山来。

  钱食芝(1880-1922)字仲灵,江苏省徐州市人。擅画山水,亦善写梅。其山水画师法清代画家王石谷,书法追摹汉魏碑刻,兼学清代书法家刘石庵,诗学陶渊明。钱食芝是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启蒙老师。写有《戏马台》一首:

  楚山叠叠楚天开,携手同登戏马台。

  落木千山催雨急,高秋八面卷风来。

  萧条泗水余残照,迢递秦关剩劫灰。

  终古中原几逐鹿,英雄孰是伯王才?

  吕家骥(1868-1940)字伸吾,江苏邳州人。清朝光绪年间秀才,肄业于南京江苏师范。清末民初,曾任邳州第一高等小学校长,主张实业救国,创办福山树艺公司,任董事长。著有《质庐诗草》、《质庐联文》、《质庐对文》、《质庐辞稿》、《谐谈政见》。写有《戏马台》一首:

  荒台落寞感骅骝,汗马英雄剩楚邱。

  悔说乌骓迷驿路,空怀神骏画鸿沟。

  跨鞍霸国驹千里,恋栈彭城岁五周。

  转怪驽骀难驾驭,未闻万骑御炎刘。

  一首描写户部山民居的词

  庭院寂寂帘栊静。画栏红药相辉映。

  午梦正关情。落花帘外轻。       

  锦屏山几点。芳意江南远。

  睡起倚斜阳。闲看归雁翔。

  这首诗的作者郑异之(1911-2001),江苏省徐州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这首《菩萨蛮》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描写了作者的居住地郑家大院庭院深深、雕栏锦屏、花团簇拥的美丽景致;同时寄托了自己因在大户人家生活,空闲落寞,不能指点江山的少年情怀。当时的郑家大院位列户部山八大家之中,是名噪州府的名门望族。


  ■结语

  古往今来,戏马台雄风浩浩,诗声琅琅。多少高官显要争相登临,无数文人墨客吟咏不休。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凭吊项羽,缅怀英雄,登高赏菊,饮酒赋诗,乐此不疲。如果说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东方有说不尽的苏东坡,那么徐州就有说不尽的项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东坡和项羽都是我国历史上名扬千古的悲剧性人物,尽管悲剧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在他们死后,都受到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敬仰和怀念。尤其是徐州人民,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可以说是世世代代不停息,千言万语说不尽。也许这就是人们对戏马台百登不厌、情有独钟的根本原因。

  在结束此文时,让我们重温一下李清照的千古名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和苏东坡的名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戏马台是正气台,也是鼓气台,更是争气台。登上戏马台,心潮逐浪高,豪情满胸怀。

  作者简介:谭敦容,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徐州苏轼书院顾问,高级机械工程师。

  连线时空 深读徐州 文化·地理每周六出版

  电话:13952205023 邮箱:pcwbzj@163.com


新浪微博:@徐州民俗博物馆

腾讯微博:@xuzhouminsubowu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