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ENGLISH
媒体报道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活动新闻 >> 媒体报道

2016.6.3彭城晚报《户部山经济,近世徐州商业崛起的写照》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6/6/9 9:50:29   点击:



(三)

  商业活动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以商业为条件。由商业之兴衰可察一国家、一地域之兴衰。上两期专题回顾了户部山壮阔的前尘过往和华丽的人文诗话,今天,我们来说说户部山这片古老街区的商业文化。

  户部山古街区之于徐州,是一个寄托了老徐州们的乡愁、见证着时代风云变幻的街区,掸落户部山上老宅的尘埃,回顾这里的商业起源和兴衰发展,或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户部山,了解徐州这座城。

  

  汴、泗交流,古老商都肇始水滨

  “商”之名,最早是一个原始部落的名称,这个部落的首领随大禹治水有功,领封于河南商丘。武王伐纣,天下为周,商丘遗民被掠走土地,无奈之下只好到周边以货易货谋生,是为“商业”。商丘因而也被一些经济学家认作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

  商业起于流通,兴于流通。奔腾的流水,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亦是商业发展有力的推手。

  徐州的商业活动起源甚早。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古老的大彭山下,汴水和泗水交汇之处的膏腴之地,徐州的先民——东夷族人在此建立了大彭国,并发展了农牧业和桑蚕业。吃穿用皆可自足后,人们的需求愈奢,便有了交换,原始的商业贸易继而产生。在铜山高皇庙等史前文化层中出土的贝币即为证。

  文|张瑾 图l白雪 箫文 李世明 刘凤梧

  “人文云龙,千年户部山”

  建筑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经济、艺术、人文等要素的综合体。建筑文化与人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是一个城市文脉的体现。1986年徐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城市中必须有一个依然有人居住的古建筑群和商街。户部山明清建筑群当仁不让地成为徐州入选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王牌。

  2016年初,户部山五大院(刘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权谨牌坊、郑家大院)打破分院格局,实现五大院连通开放。

  为让徐州市民更好地知晓家乡过往,让更多的外地人了解徐州的人文特色,由彭城晚报联合徐州市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管理中心、徐州市云龙区文化旅游局联合打造的“人文云龙,千年户部山”大型专题报道今起开栏,旨在将这一代表徐州的文化美景及厚重的历史之韵展示给世人,融洽建筑与人的亲近感,唤醒古建筑的又一春。

  本栏目每周刊出,如果您有与户部山有关的往事、故事要述说,都可与我们联系。

  春秋之时,周由镐京东迁洛邑(河南洛阳),黄河流域商业大兴,处于其间的徐州,“北走齐鲁,西通梁宋”,水陆咽喉要冲之位,政治经济地位日显。

  战国时期,诸侯国间争城略地,各国开始兴修水利以强国富民,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在古荥阳成皋一带开了一条运河叫鸿沟。鸿沟是楚汉相争的界线,也是徐州展鸿图的起跑线,鸿沟开通后,经河南引黄河水至淮阳入颖水,处于江淮流域通往中原的水运枢纽徐州,成为仅次于当时陶、卫和汴水流域的大梁的商业大都会。

  黄河是世上含沙量最大的长河,一条多事之河。汴泗之畔的徐州原本和黄河还有一段距离,在黄河正式流经徐州之前就屡受其患。

  宋熙宁十年(1077)7月黄河决口于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濮、济、郓、徐四州受灾严重。此时在徐州任知州的苏轼令人加固城墙,疏浚下游河道,又亲荷畚锸,冒雨率军民修筑防洪大堤。10月,洪水始退,积水泄入黄河故道,徐州城脱险。苏轼主修的防洪大堤后被称作苏堤。苏堤的东端,即“首起戏马台”。

  




  漕运给徐州带来的商贸繁荣

  徐州水系复杂而多变。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夺汴入泗,经淮入海,在徐州傍城流过,至清末再次改道离徐,其间的六百多年里,黄河给这个多战的城市带来了频繁水患,也给她带来了繁荣发展的水经济。

  早在隋统一全国后,为加强长安与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的联络,开辟了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的永济渠和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的通济渠。这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隋唐大运河”。

  元代,元世祖为促进南北经济发展和南粮北运需要,在前朝基础上彻底开通了我国东部贯穿南北的唯一一条通连南北的航道——京杭大运河。徐州恰好位于这条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道的南北要冲之处。徐州至淮安之间的运河,完全借用了黄河河道。

 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官俸粮饷由富庶的江南供给,水运是南粮北调的主要方式,据《徐州交通史》载,明代由徐州北上的粮船每年多达12143艘,运粮400万石以上,奎山广运仓有1000间粮仓,储粮100万石(约1.7亿斤),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客商由水路纷至沓来,“五省通衢”的水运优势下,徐州经济飞速发展。

  广运仓为明代大运河沿线国家四大粮食运转站之一,位于徐州南郊奎山北侧。据《江苏省通志稿》,广运仓设于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粮仓命系国计民生、社稷安危,仓管既是肥缺,也是要职,多为户部主事主任。与广运仓同一驻地的,是徐州户部分司署,专司漕运的财政机构。户部为明廷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入等事务,在全国若干重要城镇设有分司机构。

  得益于漕运经济,此时的徐州,南北货物流通总量超过了漕粮运输。与徐州接壤的各州、县将粮食及干鲜果品等土特产经徐州转运南北,远路的商人将五金器皿、布匹绸缎在徐州脱手后,又把在徐州收购的货物运往各地销售,商业贸易促进了本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户部分司署助增户部山人气

  明正德十三年(1518)黄河在澶渊决堤,第二年大水淹徐州城。位于奎山黄河岸的户部分司署被冲溃,只好暂借民房,徐州分司主事李崧祥呈请户部尚书批准,在城东南隅建筑新衙门。

  明天启四年(1624)黄河又在奎山附近决口,从东南水门灌城,顷刻水深一丈三尺,广运仓被大水吞噬,徐州户部分司署迁移到戏马台聚奎堂。水稍退,分司主事张璇在此处修筑房垣,作为户部分司署所在地。

  徐州南门外的南山,是徐州城外最近的制高点。秦汉之交,西楚霸王项羽曾在山上筑台演兵、秋风戏马。自户部分司署入驻南山,南山始有“户部山”之称。

  明清连年水灾,徐州北关之外即是黄河之冲,户部分司移设户部山之后,为避水以及便于官商往来,官宦商家纷纷在这一海拔70米的近城高地,不惜重金觅地造屋,各类高宅深院次第分布,户部山民居群渐渐发展形成,因而徐州流传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的都住户部山”的民谣。

  户部分司署迁出之后广运仓在清初被修复,康熙末年黄河淤塞后,粮道阻断,广运仓渐空塌,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离开徐州,仓屋倾废殆尽。一个多世纪后的1989年,考古人员在奎河底部发现了一块明成化十三年(1477)的“徐州广运仓记”碑,记载了广运仓曾经的辉煌。2010年,广运仓旧址被列为徐州市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

  徐州户部分司署自明天启四年(1624)从奎山迁入南山,增建围墙,修筑官舍,逐渐完善,至清康熙17年(1678)废徐州户部分司署,改为徐州河营守备署,8年后该衙门从户部山迁位城东门外黄河岸边。

  户部分司署驻户部山仅55年,却历经两朝,见证了明清两朝户部山商业街区的形成与发展。

  


  老南门外户部山经济的崛起

  历史上的徐州是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城市,早期的商业区多集聚在与官衙较近的市中心地带,如项羽霸王宫前的统一街,传为楚霸王建都彭城后将分散的集市从南到北连成长街而成,有徐州第一古商街之誉。城中的东门、南门和北门也是著名的商业区。南门,包括南门外到户部山,是徐州城厢地区最早的商业区之一。

  明代徐州漕运发达,城内商业布局开始有所变化。城北的黄河是徐州重要的对外交通干线,北关牌楼一带易于停泊的码头商贾云集。

  自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离开徐州,徐州的水运重任转到了城南较小的奎河,商业贸易逐渐移至南关一带,至铁路在徐州开通前的上世纪初,奎河上往来船只频繁,特别是自袁桥至建国路桥的沿河两岸,千帆云集,其间丰储街的兴盛即是一例。这个商业圈,即是以户部山为中心。

  上世纪初,津浦、陇海铁路徐汴段、徐海段建成通车,徐州地区形成了铁路、公路和水路综合发展的格局。火车站选址城东子房山下,快捷的铁运一下子就让城南的奎河运输逊了色。为适应铁路交通改变的经济形式,1922年,当政者将东关一带的黄河滩划为商埠区,从大马路到月波街再到南门都是商业稠集区。

  1928年徐州城墙被北伐军以碍军队为由拆除,徐州内、外城连接起来,空出来的地方迅速形成新的商业聚集区,尤其是南门外的户部山地区,由于紧临内城,交通便利,得到了扩张性的发展。

  徐州南门(现在的彭城路泛亚大厦处)原名迎恩门、奎光门。这是进入徐州的正门,巍峨宏大,比其他二门更加规整。现在许多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记得,老南门门洞上有门楼,门内有半圆的瓮城,瓮城内有一道影壁“九州之一”。

 南门拆除后,与户部山西的上街(现彭城南路)相连,形成古彭城的中轴。户部山东的下街(现解放南路),户部山北的前街(马市街)等皆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名噪一时的中枢街、大同街、铁货街、丰储街、兴隆街、剪子股、王陵路等也在以此为中心的扇面上。户部山由登临胜地转化为商业活跃、富人聚居的区域,作坊遍地,店铺相连,会馆林立,成为闻名苏鲁豫皖四省商贸集散地。

  此时的徐州工业基础仍然薄弱,只有少量半机械半手工操作的粮油棉纺行业,但徐州是一个消费城市,生活用品需求量巨大,极大地刺激了商业活动。徐州地理位置优越,区域性经济辐射能力强,商业贸易发达,沿海各城市的轻工业产品以及南北百货大都经徐州中转,销往各中小城市和农村;周围各省土特产品也以徐州为主要集散地,转口销往国内外市场。据民国《铜山县志》,清末民初,徐州商业闹区向大同街及南关下街转移,向手工业主、工人、小商人比较集中的地方转移,其服务对象从原先的官僚贵族转为普通百姓,户部山周的晓市、马市街、剪子股等几条街市即是代表。

  

  晓市,单帮行商促成的综合大市场

  晓市是户部山街区在近代最为活跃的商业空间之一,位于徐州南关的下街(解放南路)最南段,靠近和平路的一片地方。它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日伪当局以妨碍交通为名,将附近石磊巷北的小土布市场强行迁到这里,逐渐发展而成的综合市场。

  晓市原先是一片荒凉之地和草坑,因这市场里的交易都是在早晨进行的,人们都把它叫“晓市”。据徐州资深记者任愚颖先生回忆,这里经营布匹的商贩每天经营的时间大多在卯、辰(5-9点)两个时辰,最多不超过巳时(11点),商人来的早,卖完了就走,来去匆匆,所以识文断字的人就给这里起了个文雅的名字:晓市。民间俗称小市或小布市。

  晓市发展有着特定的原因:当时日伪当局对江南的某些物资实行禁运或控制,只有少数日商洋行可以垄断经营,这就很难满足徐州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跑单帮的小本行商应运而生,他们从上海、南京、无锡等地,以随身带货的办法,贩一些货物集中到晓市里进行交易。来这里销售货物的行商小贩大都临时设搭棚摊,也有只跑单帮来此售货不设摊棚的。

  晓市有东西三条小街,由北向南数,依次为一道街、二道街、三道街,还有一条横穿小道小街的没有设立摊棚的南北小街。晓市鼎盛时期有大小批发店铺1200余家,他们经营的商品非常广泛,有布匹、小五金、化妆品、颜料、纸张、食糖、西药、烟酒、煤油等等。徐州市内有些较大的店铺也来此批购货物。这里的经营渐渐打破了“晓市”的局限,经营时间拉长到一整天,商铺鳞次栉比,交易火热。

  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8月3日,晓市被国民党的飞机误炸,由于人口密集,造成了惨重的伤亡。

  时过境迁,如今的晓市依然保留了布匹经营的特色,享誉周边省市。

  

  马市街,老字号与名宅杂居其间

  马市街是徐州老南门外与建国路平行的一条东西向古街,解放前称为前街。南门外是徐州四城门中最早兴盛的一个地方,这为马市街的发展提供了经济背景。

  马市街是先有马还是还有街?有人说,项羽当年南山观戏马,之后这里便有了马市。徐州史志学会副会长李世明老师分析,徐州是兵战之地,楚汉之前,南山之下就应该有了马的集市,“马市街“这一地名的起源,与袁桥附近以骡马为主要交易的“骡店口”相同,从2005年马市街改造工程中出土的隋唐瓷器及钱币来看,马市街有着久远的历史。

  解放前后的马市街,东端路北有马市街 汤店,据说开设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西侧的宜沂浴池的前身即李可染的父辈开的宴春园。宜沂池西边是董家祠堂,徐州文史学者董治祥就出生在这里。董家祠堂西侧的马市街小学是1930年董家祠堂捐献出一部分房舍而建成的,解放后与户西巷小学合并。

  这条街上,盛家的药铺、东亚糖果厂、杨家住宅、永顺长油漆颜料店错落其间,路南西口并立了五门家棉纱店。有名的马市街55号大院前院是刘家的馨泉酒店,马市街60号大院是古老的任家大院。东隔壁是著名的李同茂酱园店。徐州收藏家刘晓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酱园店还有成排的大酱缸,蔚为壮观。这里不但生产酱油醋,还有各色老百姓喜爱的五香疙瘩、酱瓜和青方。

  如李同茂酱园店这样的前店后坊的商铺式民居是户部山街区的一大特色。临街的商铺具有公共性,后面的住宅又具有私密性,兼俱居住和商业两种功能。马市街的张记茶叶店、春发正药店皆是如此。

  

  剪子股,寻常百姓的烟火居地

  户部山街区的上街(即彭城南路)其南端的一段街巷叫作剪子股。剪子股有左右两股,用剪子来形容,特别形象。剪子股在户部山道路整修中已消失,《徐州地名录》里也没有“剪子股”,剪子股存在于老百姓的口头,成为户部山记忆中的一部分。

  户部山街区是一个达官商贾、平民百姓混居的地方,其商业多以满足生活所需的日用杂品、汤锅饭铺居多,剪子股便是例证。文史学者李世明老师在考察剪子股旧迹时,曾画过一张解放初的街市草图,这里有王家大院、张家大院、戴家大院、罗家大院,有油坊、糟坊、烟店、杂货店,有粮行、饭铺、油条锅、羊肉馆,有铁匠、土布铺、油篓店、丝线坊等,走街串巷的有红土挑子、青菜挑子、货郎挑子、香烟篮子。清末民初,有几个常在徐州卖唱的艺人也住在这一带。

  老剪子股人说,剪子股还有个地方叫“豆芽庄”,就在云东一道街那片。那一带人泡的豆芽又胖又短,卖得很好。

  生产锅腔子是剪子股的另一特色行业。锅腔子是用粘土焙制而成的灶具,在蜂窝煤炉还未问世的年代,是家家户户少不了的用品,市场需求量不小。制作锅腔子需使用粘土掺合麻穰或麦穰反复捶打,以增加聚合力,故而徐州人称制作锅腔为“打锅腔子”。离剪子股相近的黄茅冈和土山多红土和粘土,取材方便,给制作锅腔子提供了有利条件。

  前些年,和平路边的剪子股路口还常见到售卖打好的锅腔子,大受欢迎的地锅喝饼子就是靠这种泥灶增添烟火味儿。

  

  商文化空间传承的新世纪话题

  完美的城市环境最为显著的标志是连续的、可使人感受到历史变迁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脉环境。作为徐州最先保护和改造的古商街,户部山街区曾是1986年徐州荣获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入场券。

  在如今的徐州,能够像户部山这样留存旧有风貌的商文化空间已是凤毛鳞角。如何保存这些硕果仅存的历史文化遗存,留住城市的文脉,是一道课题,也是一道难题。主持修复户部山古民居余家大院、崔家大院的古建筑专家孙统义说,作为当年申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必要条件的户部山传统街区,在当年的开发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一些值得后来者吸取的教训。在对古街区的修复中,如何修旧如旧地再现原有的历史风貌,使之和谐地融入周围的环境,是个需要谨慎裁夺的问题。

  

  (本文参考:孙茂洪《徐州交通史》、董玉岭、赵耀煌《近代徐州的专业街》、陈仲言《清末民国时期徐州社会大观》、董玉岭《晓市回忆录》、李世明《绝对彭城》)

  连线时空 深读徐州 文化·地理每周五出版

  电话:13952205023 邮箱:pcwbzj@163.com

 


新浪微博:@徐州民俗博物馆

腾讯微博:@xuzhouminsubowu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