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ENGLISH
媒体报道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活动新闻 >> 媒体报道

2016.6.3彭城晚报征文活动《最慢的日子, 曾在户部山》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6/6/9 10:02:15   点击:

 作者简介:周淑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出版《红极一时》《我常一生爱好是天然》等5部散文集,拥有微信公众号“红楼周圈”。

  文|周淑娟

  此生最慢的日子,在最年轻的时候,大把大把地扔给户部山——一个令人仰慕不已的土丘。

  此生最慢的日子,在梧桐花开的季节,一天一天地缩进状元府——徐州惟一状元的府邸。

  此生最慢的日子,在烙馍人家的鏊子上,一张一张地摊成剪子股——两条剪子状的小道。

  此后,状元府、剪子股与户部山构成了步行街。而号称“步行”的“街”,脚步却快了起来,快到明清建筑群有了访客,快到时尚店铺有了顾客,快到我很快离开了那里,快到我顾不上回顾那里。今夜,我才想起,最慢的日子,曾在户部山。

  有十多年,我在状元府隔壁上班。闲暇时间,不愿意浪费青春与活力,于是静静地踏访,慢慢地消磨。

  我,找到了崔家大院,找到了“秋风戏马”,却很难找到状元的任何痕迹,也没见状元府的任何遗迹。

  我,望着紫色的梧桐花,望着翻飞的梧桐叶,总能闻到一股陈旧的气味,一种迟疑的气息。

  我,去过旧书摊,去过陶瓷摊,从没淘到过一本好书,却买过一对蓝色的陶瓷小鞋子。

  烙馍的老妇,错乱的小屋,拥挤的街道,一切都看似与“状元”这无缘。喧闹的菜市,孤单的梧桐,吵架的行人,怎么都和状元府这个地标绝缘。此后,步行街的崛起让那一带繁华优雅起来,昔日的老旧气味和缓慢节奏消失殆尽。

  “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都住户部山。”流传在徐州的这句民谣,为状元府增添了百姓的尊崇和后人的膜拜。长者每每谈到李蟠,都带着家乡父老的深情和崇拜,哪怕隔着长长远远的时间空间。

  自科举制度始到科举制度终,位列九州之一的徐州仅出了李蟠这一位状元。徐州出皇帝,却不出状元,李蟠的独特性、状元府的地标性,对徐州人来说,其意义可想而知。

  众多的皇帝、惟一的状元,成为徐州历史文化的一个特点,也把李蟠推到了一个高地。他高大英俊的外貌和勤勉深沉的内在,完全符合公众对状元的期待、影视对状元的演绎。

  从“美状元”到“霉状元”再到“梅状元”,李蟠的人生历程,也引起了我的兴趣,给了我诸多启示。

  生于顺治年间、卒于康熙年间的李蟠,家传极好。祖父李向阳,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父亲李合,明末弘光年间的拔贡,著有《忖庵诗集》。祖籍河北正定,元朝至正年间迁到徐州,人丁兴旺,大户人家,号称“彭城李”。

  李蟠幼承家训,文采斐然:“读书可一目十行,写文章,洋洋数千言,一气呵成,不涂改一字。”这样的才子,仕途岂能不顺?康熙二十九年中举人,三十六年中进士,殿试答卷《廷对制策》,文笔遒劲,气势磅礴,被康熙帝钦点为一甲一名,官授翰林院修撰,入国史馆,篆修《大清—统志》,并为侍读。

  对于李蟠的出道,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一个是美誉,头戴“天朝第一人物”桂冠;一个是绰号,人称“馒头状元”。

  据传,李蟠参加殿试时,紧张得字也写不好,文也写不出,声泪俱下地祈求考官再给一点答卷时间。考官见他可怜,便不再催促,任他“点灯熬油”,挑灯夜战。试卷写完了,带进考场的几十个馒头也吃完了。

  康熙钦点李蟠为状元,而文名极高、呼声更高的姜宸英却屈居探花。姜探花写了首打油诗戏弄李状元:“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如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馒头状元”一说,不胫而走。

  命运爱转弯,人生如曲线,李蟠和姜宸英的交集并未结束。多年后,当年一起考试的两人又一起担任了考官,却落得一个命丧黄泉——结束了生命,一个流放沈阳——结束了政治生命。

  康熙三十八年,李蟠担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姜宸英担任副主考。李蟠和姜宸英坚持以才取人、任人唯贤,杜绝金钱交易,但录取的优秀人才却又多是“高管”和“高官”子弟。于是,落第学子关于考试营私舞弊的流言蜚语飞进康熙的书房。

  康熙重新选派主考官,重新考试。结果,李蟠选中的人才无一落榜。这为李蟠洗刷了罪名,洗清了污点。但是,上了身的流言和谣言如浓雾般纠缠,岂肯轻易消散。为消除影响,康熙“揣着明白装糊涂”,决定牺牲臣子,李蟠被流放沈阳,姜宸英自尽狱中。

  80多年后,江苏巡抚蒋攸铦撰文为李蟠正名:“三十八年主顺天乡试,鄂尔泰、史贻直……诸名臣咸出其门,而不得志者乃为蜚语中蟠。”

  从“美状元”到“霉状元”,一步之遥。从“霉状元”到“梅状元”,一个转身。

  放三年后,李蟠回到家乡,从此和仕途绝缘。回归故里的李蟠开始了香茗简书、梅庭孤灯的生活。

  仓促间跌出了政治舞台,文和字却日趋炉火纯青。他虽“宅”在寒梅怒放的家里,文名和墨宝却走出了家门,当年那个考试时写不好字的学子已经成了备受推崇的大家。“空山无伴已多年,独有寒梅傍我妍。疏影偏宜闲散地,幽香不到艳阳天。”李蟠的这首《户部山探梅》,很有退隐之心,更见坚守之气。

  我国的科举制度主要是文科制度,为官作宰的都是文科学子,他们既能在家潜心学问,也能在外行走官场,为官是衡量学子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为文又为他们提供了修身养性的另一种可能。而李蟠本人的人生轨迹,却凸显了文官的两个行走方向:前半生走向世界,做官济世;后半生回归内心,无为闲居。

  遁迹和济世,入世和退隐,李蟠的内心有过痛苦,有过挣扎。涤荡,吸附,李蟠最终从挫败中走向了圆满,喜悦。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的状元府变成了逼仄民居,老妇和孙女在鏊子上摊着一张张烙馍,并以此为生。曾经逼仄破旧的民居,被快节奏的步行街淹没,关注状元的生存模式和生活范本的人越来越少。

  年轻时极不适应的慢日子,如今成了奢侈品——你的,我的,大家的。

 

新浪微博:@徐州民俗博物馆

腾讯微博:@xuzhouminsubowu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