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ENGLISH
媒体报道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活动新闻 >> 媒体报道

2016年6月24日彭城晚报报道《户部山古民居群的修复与重生》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6/6/28 11:55:02   点击:






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后的戏马台标志建筑“风云阁”,即1923年版《徐州游览指南》的插图页“徐州风景”第一张,戏马台的碑亭。





户部山崔焘故居(崔家大院)上院修复工程于2006年8月正式启动,2009年竣工


“人文云龙,千年户部山”

  建筑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经济、艺术、人文等要素的综合体。建筑文化与人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是一个城市文脉的体现。1986年徐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城市中必须有一个依然有人居住的古建筑群和商街。户部山明清建筑群当仁不让地成为徐州入选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王牌。

  2016年初,户部山五大院(刘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权谨牌坊、郑家大院)打破分院格局,实现五大院连通开放。

  为让徐州市民更好地知晓家乡过往,让更多的外地人了解徐州的人文特色,由彭城晚报联合徐州市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管理中心、徐州市云龙区文化旅游局联合打造的“人文云龙,千年户部山”大型专题报道今起开栏,旨在将这一代表徐州的文化美景及厚重的历史之韵展示给世人,融洽建筑与人的亲近感,唤醒古建筑的又一春。

  本栏目每周刊出,如果您有与户部山有关的往事、故事要述说,都可与我们联系。

  古建筑是城市文脉的载体,是会说话的史书。徐州旧城南山戏马古台在历朝历代的接力维护、修筑中,延续着这里曾经的英雄悲歌、曾经的诗文佳话。

  “人间万户拥重台”,明代,徐州户部分司署的入驻,使得这处城南名胜渐成商业活跃、富人聚居的户部山王国。

  明清是户部山街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里是徐州近代商业文化的见证,也是徐州各阶层生活状态的缩影、徐州民居建筑风格的代表。

  为保护徐州这一人文胜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现在,市政府对户部山古民居的修复一直未停息。对于参与这项工程的人来说,每座建筑的重生,都是一场毅力与知识的挑战,也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后世的责任。

  

  戏马台古迹修复迎来历史文化名城美誉

  户部山还叫南山的时候,人们在项羽观戏马的南山之巅,不仅留下了经典的诗文,还留下了数处值得后世人追怀的故迹。南北朝佛教盛行,戏马台已有台头寺(或陀头寺)。到了宋代,又有石经院、长廊和轩室,文豪苏轼曾在此赏留。

  明嘉靖年,徐州工部主事冯有年在戏马台上建文昌宫,后又有武侠阁与之犄角相对;明隆庆年,徐州知州刘顺之在台头寺旧寺建三义庙,祭祀刘备、关羽和张飞,第二年又在庙西建汉寿亭侯(关帝)庙,在东侧偏南建东坡祠,祭祀苏轼;

  清康熙末年,戏马台西侧建聚奎书院;道光二十八年(1848),于正殿东增建文昌楼;光绪十三年(1887),徐州道员段喆在戏马台建奎星阁,又在奎星阁之右建亭三楹,工未竣而赴京,由铜山张景武等人续建,名“耸翠山房”。

  光绪二十一年(1895),耸翠山房被暴风雨毁坏,张景武又于原址建文昌楼。宣统二年(1910),张仁普在此创立“景贤”高初两级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徐州名儒郑叔平(字坦之)募资在戏马台创办“楚台学校”,以原耸翠山房为校舍。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耸翠山房辟为铜山县通俗教育馆,内藏图书期刊及动物、矿石标本,热闹一时。1930年铜山县公共图书馆在快哉亭公园成立后,耸翠山房阅览室冷落下来。

  再坚固的房子,也抵不住风雨侵蚀时间摧残,再显要的房主,也躲不过兵燹水灾时代涤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戏马台遗存已是千疮百孔、岌岌可危,殿堂成为民舍,碑亭倾颓,古碑流失毁坏,一派荒凉景象。


崔焘故居上院修复的场景

户部山古民居修复的安全性和原真性是其要点


戏马台蟠龙石柱



2009年崔焘故居上院工程验收评审之际,德国普鲁士柏林勃兰登堡古建与园林保护基金会古建维修和保护部主任霍恩女士在修缮一新的崔家上院留言:“我知道,这项目里付出了许多的爱和知识。”



1986年,为争取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誉,徐州市政府对戏马台遗存进行了修复,开启了户部山古街区保护工程。

  重修后的戏马台标志建筑“风云阁”,即1923年版《徐州游览指南》的插图页“徐州风景”第一张,戏马台的碑亭。这处碑亭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光绪十三年(1887)又重修。1986年保护性修缮后,取名“风云阁”。

  风云阁内的明代石碑的正面为万历年间徐州兵备右参政莫与齐所书“戏马台”,背面刻有《徐州重建儒学记》。

  新修的风云阁碑亭按江南园林风格设计,双层六角飞檐,丹柱彩栋,上覆釉瓦,基面为全等六角形,依次用条石上砌,南檐嵌有“从此风云”四字篆额,为清光绪徐州道观察使段喆所书。登阁南望云龙山葱茏逶迤,北眺城区绮丽繁华。

  以“风云阁”的碑亭为轴,东有“楚室生春”院,西为“秋风戏马”院,结构严谨,布局匀称。楚室生春院是在原台头寺基础上修建,正殿前的两根蟠龙石柱是台头寺的旧物,有专家分析是宋元之际的作品。柱上除蟠龙祥云之外,还有人物和祥兽,富有生活气息。

  两根蟠龙柱的发现还有一番曲折。在修建戏马台旧建筑时,一位工程人员无意中按住这里封着黄泥的柱子,掰开一块龟裂的泥块,现出了这根精美的石柱。据户部山老住户回忆,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这里的居民为防止文物被破坏,和泥涂抹加以保护。

  1987年修整一新的戏马台,殿堂亭阁沉雄庄重,园林山水起伏开合,浑厚又秀美的风姿成为徐州独具魅力的名胜景点之一。

  古台气象,还贵有画龙占睛之笔。这次户部山的修整,诸多的当代书法家题字为这座名山增添了许多现代人文气息,三十年过去,益发珍贵。当年承担求书任务的市人大教科文委张绍俊主任回忆,他当年专程去南京,请正在住院就医的林散之老人写下“楚室生春”,意犹未尽又赴杭州,请老朋友马世晓写了两块诗碑、一幅楹联,正在住院的全国书法家副主席沙孟海也请人捎来了“秋风戏马”。

  1987年春,全省书法名家汇聚徐州,登上高台,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尉天池一路指石认字,争相泼墨。有过军旅经历的武中奇对戏马台别有一番感情,不仅题写了照壁“西楚大观”,还题写了“风云阁”、“尚武”。

  在戏马台建造山门准备对外开放之际,石工正要镌刻书画大师李可染题写的“戏马台”的第一个大字,可染先生又寄来了第四次题字。可染先生年事已高,每次题字,都要写好几幅挂在书斋细细比较,他的精益求精和对家乡的深情,工作人员无不钦佩。

  就在戏马台重修期间的1986年12月8日,徐州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街区改造后入列全国文保单位

  从明末至民国的几百年间,以戏马台为中心的户部山周围高宅大院密布。至20世纪80年代,户部山居民在业已破败的古院落中抢地造屋,违章搭建,一个个临时屋棚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统一的历史街区变得支离破碎。20世纪90年代,徐州市人民政府对户部山地区进行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1999年徐州市人民政府拨款对尚存旧貌的余家大院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修复。

  余家大院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在明代徐州户部分司署的旧宅基础上改建的,余家大院中路院落为中轴左右全对称平面布局,严谨有序,宽敞气派,有的房屋尚留有“悬山顶”等官式建筑的遗迹,这是明清盛时民居建筑所不允许使用的。修复之后的余家大院基本上保持了清末的原状,整个规模、外形和结构与原宅大体相同。2000年,余家大院与修整后的霍家大院合并成立了“徐州市民俗博物馆”,对外展示近代徐州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民间工艺。

  秉承“保护与发展并举,文化与经济并重”的原则,市政府从1998年至2003年先后投资数亿对户部山道路进行修复,以戏马台为中心,规划了辐射状的五条街道景观轴,通过依山而成的环状步行街将之串联起来,原有道路系统的基本格局得到了保留。市政府又整修了郑家大院、魏家大院,恢复了部分传统古民居的旧貌,着力打造戏马台景区。整个工程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2002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户部山民居群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户部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初,户部山五家大院联合向市民开放,由余家大院、翟家大院组成的徐州民俗博物馆,连同郑家大院、刘家大院、权谨牌坊院院相通。这方古民居群,总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大院内部为了和古民居建筑特色相协调,在修缮时,增设了明清时期的古家具及各种陈列艺术品。

    崔焘故居上院延续的前尘风华

  户部山崔焘故居(崔家大院)上院修复工程于2006年8月正式启动,主持修复工程的是正源古建研究所的孙统义所长。2009年崔焘故居上院工程验收评审之际,德国普鲁士柏林勃兰登堡古建与园林保护基金会古建维修和保护部主任霍恩女士在修缮一新的崔家上院留言:“我知道,这项目里付出了许多的爱和知识。祝愿孙先生的工程成功,并在这里获得更多的快乐。”

  孙工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每一项工程勘察之初,他首先做的是查访建筑的历史、曾经的故事。明嘉靖年间,山东濮州人翰林崔海因不满皇帝昏庸、奸臣严嵩乱政,辞去公职,隐居徐州。崔家大院是崔焘奉旨在故乡旧居上扩建的,由下院、上院和客屋院三大部分组成,共300余间,几乎覆盖了户部山的半个西坡。崔家大院比天启年间移置南山的徐州户部分司早60多年。

  孙工说,中国的文物保护有着自身的特色,“修旧如旧”说的不是保护老建筑破破烂烂的现状,而是做到“不改变文物原状”,全面真实地保存并延续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崔焘故居上院历经几百年,自1999年就处于无人居住、无人维修的搁置状态,这给修缮工作带来不利。严密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是修复古建筑的基础,它可以避免施工人员随心所欲,但绝对照图施工,有时也是违背科学的,因为在施工中经常会遇到新的情况,图纸给不出答案。


余家大院的大门


2009年,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考察崔焘故居


整修一新的户部山古建筑处处是景


异位复生的权谨牌坊



 孙所长举例:“比如崔家上院的影壁和谢恩坊早年被破坏,我们据崔家后人的回忆和知情者描述绘制了图纸,但在施工中没有发现地基遗址,后经多次现场分析,才在另一个地方找到了这两处的墙基。通过这些蛛丝马迹的发现,及时做了返工,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

  在崔家上院的修复施工中,孙工确定了七点要求:①安全为主;②不破坏文物价值;③风格统一;④排除造成损坏的根源和隐患;⑤以预防性的修缮为主;⑥材料可逆; ⑦尽量利用旧料。这七点要求归结起来就是要确保崔家上院的安全性和原真性。

  原真性即要求在施工时按原型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复。为达此目的,施工单位提前进行勘察,对崔焘故居上院内现存房屋建筑及残存的建筑遗址、墙垣、柱础、留下来的砖瓦木石构件等进行了精心测量,发现被移动的构件均回归原位,并进行文字归档。同时对崔家后人及知情人的回忆进行记录、分析,以掌握其原状。修缮时,除了建筑单体,对院内院外环境,如院外的道路巷口,院内的地坪、排水、花草树木都进行了恢复。

  

  权谨牌坊,户部山古建群中的后来者

  权姓是冷姓,未进百家姓前一百位,然而明朝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权谨的孝德、承载着孝义的权谨牌坊在徐州妇孺皆知。

  据彭城《权氏族谱》记载,权谨祖籍天水略阳,明洪武初年随父迁居徐州,十岁丧父,在母李氏的训诲下,刻苦读书,于明永乐四年(1406)被荐授为青州乐安知县。越十载,迁光禄寺署丞。后因母年事已高,辞官归家,备尽奉赡。母亲病逝,权谨守墓三年,朝夕哭奠,孝感朝野。

  权谨不但是载入《明史》的大孝子,也是才华出众的学士,曾参加过明正统《彭城志》的编撰工作,并为之作序(明正统《彭城志》为现存的第一部徐州郡志手抄本,现存北京图书馆。)

  权谨年七十七而终,明宣宗皇帝命地方官员在徐建权孝公坊,以垂范名。权谨牌坊始建于明代宣德二年(1427),初建于城西北隅,天启四年(1624)徐州大水,原建被淹。清顺治初年,地方官吏奉旨修建,将牌坊迁至统一北街。

  据权族人描述,权谨牌坊由牌坊、大殿、配房三部分及三者形成的院落构成。牌坊坐西朝东,门额上有明仁宗旌表权谨的“天朝元辅”、“中原文献”、“忠孝名臣”12个大字,大殿位于牌坊西,正殿门两侧红抱柱有金字楹联:孝以作忠,品重先朝荣宰辅;功而兼德,名垂后世耀门楣。此为清乾隆帝南巡御赐。

  1987年,权谨牌坊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权姓代表数十人议定,将先祖权谨牌坊献与国家,以利对历史文物的管理和保护。是年,市政府出资,按明代牌坊的样式进行修复。之后的1997年,因彭城广场扩建,权谨牌坊被拆除。

  2004年底,权谨牌坊立于户部山郑家大院北边,之后每年清明,徐州权姓汇集于此,祭祖话旧。

  徐州地区兵匪与水患频仍, 地面仅存的建筑反映了古民居传统营造工艺的生态、节能、环保、减震的意识,具有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地方设计理念,使一些新建住宅望尘莫及。

  户部山古民居群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载体,是徐州地域文化延续的重要因素,是徐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本文参考:朱浩熙《西楚大观戏马台》,孙统义、常江、林涛《户部山民居》,徐州正源古建筑研究所《徐州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报告》。

  

  连线时空 深读徐州 文化·地理每周五出版

  电话:13952205023 邮箱:pcwbzj@163.com


新浪微博:@徐州民俗博物馆

腾讯微博:@xuzhouminsubowu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