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ENGLISH
最新新闻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活动新闻 >> 最新新闻

2016年 7月22日彭城晚报报道《户部山大院往事之翟家大院——伴云亭下的旧时光》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6/7/28 17:26:43   点击:




翟家大院后人翟景彪在伴云亭下平台说水塘


翟家大院绣楼(原堂楼)

 文|李世明 庄云霞 图|李世明

  (九)

  “人文云龙,千年户部山”

  建筑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经济、艺术、人文等要素的综合体。建筑文化与人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是一个城市文脉的体现。1986年徐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城市中必须有一个依然有人居住的古建筑群和商街。户部山明清建筑群当仁不让地成为徐州入选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王牌。

  2016年初,户部山五大院(刘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权谨牌坊、郑家大院)打破分院格局,实现五大院连通开放。

  翟家有着自己的由杂货零售起家的创业经历。翟家院与余家院、郑家院相连,屋山连着屋山,有巷有门相通。他们又互相结亲,使得翟家、余家、郑家,乃至刘家相互之间,关系愈加亲密,或共损共荣,或彼此典让,巩固了他们在户部山的势力与影响。

  从六翟巷到夷庚街

  明初,翟家自山西迁徙到山东、安徽,明朝后期,翟家后人有一支迁徙到徐州,住在徐州东门里察院街的西段路北,即一座银行、原徐州市图书馆的东侧,有个巷子,因为有兄弟六人聚居,所以称为“六翟巷”。翟家从事的生意是经营杂货。翟家买卖讲信用,家业不断积累,后来几支搬到徐州户部山南的沙家汪居住。

  翟家搬到沙家汪时,依然是经营杂货。翟家看到街面坑坑洼洼,于是捐资修铺道路,取名“夷庚街”,夷庚者,平坦之路。《诗序》云:“万物得由其道。是以庚为道也”。翟家的慈善义举,广受礼赞。

  兹后,翟家以多年积蓄买下户部山王姓房屋,搬进了户部山,彼时是翟家第七八世,今天已传到十九、二十世。

  

  庄重的正门礼俗

  我们走访了翟家第八代传人翟景彪先生,他说,翟家有大房、二房、三房,他是三房中的三房的。翟家大院位于户部山东坡。进入翟家大院,可以看见正门前有九级台阶,依着山势而建,比院门高许多。正门是间过邸,之上其实有个楼阁,缘木梯可上,这原是翟景仙夫妇的居室。正门里,是个巨大的影壁墙,青砖砌就,上有雕檐,周有花饰,下有山水盆景,剔透俊秀。影壁正中是个突出的砖雕大“福”字。北方民居影壁上写刻“福”字,其风俗传说是从明初开始的,是说朱洪武斩奸逆重忠臣后赐福天下,形成的庭院建筑习俗。

  翟景彪先生站在正门前的院子里说,以往,进了院门,正门一般是不开的,是由院门里左侧一个便道走进。只有遇到重大的喜庆活动和重要的亲友登门造访,才打开正门进出,以表示隆重和地位。

  从正门左走,是个小四合院,东屋是鸳鸯楼的上层。鸳鸯楼是巧妙利用山势落差修建的两层楼,上下楼互不相通。上层楼房比较高大,北墙与正门的门楼相连,有楼梯可以进入,翟景仙夫妇往往从上楼去居室。四合院西屋有七级台阶,是主房;绣楼当年叫堂楼,这个院落是大房住的,有翟昌运、翟昌达们居住。房屋结构保存得比较好。

  翟家每个院落都包有铁皮、镶有铁钉的大门,大门厚重,小孩子都推不动。夜晚各道门关闭,插上门杠,非常安全,遭遇一般混乱时,盗匪是难以扰乱的。而且,门楼高,从门楼窗口瞭望,何种状况一目了然,有利预防。

  翟家房屋与余家、郑家相连,屋山连着屋山,有巷有门相通。逢年过节,或红白之事,大人带着孩子,到余家、郑家串门礼拜,非常方便,彼此关系融洽。连姻与比邻而居,使得翟家、余家、郑家,乃至刘家相互之间,关系愈加亲密,巩固了他们在户部山的势力与影响,也彰显了中国婚姻的门阀制度与家族利益关切相连的特点,这在户部山得到集中的体现。

  

  后人忆往昔轶事

  我们跟随翟景彪先生拾阶而上,迤逦来到伴云亭下的平台上,他说原来平台东半部有堵短垣,有个圆门,进去有几间房屋,那就是翟景彪跟父母居住的地方。翟景彪先生立在这里,故地重游,屋垣荡然,了无痕迹,很有诸多感触。他说现在平台上龟形的水池,当初是梅花形状的,水很清洁,那水是泉水,可以饮用的,当年吃水就吃池子里的水。池边有棵桑树,每年桑葚子又大又甜,都吃不完。

  伴云亭边有几块山石,保留着原始的形状,站在那里,勾起翟景彪先生温馨的回忆。那里地势很高,视野非常宽敞,南边可以看到云龙山,往东眺望,可以看到骆驼山、黄河。他说当年冬天,家里小孩子们常常依靠在这些山石、石壁上晒太阳、讲故事、做游戏,格外快乐。有个游戏叫“打跪砖”,是三四个小孩,每人立一块砖,三四米外互相用石块击打,谁的砖被打倒了,谁就要受罚,跪在地上。直到你跪着把他人的砖击倒,或者友伴帮你击倒,你方可起立。

  对于伴云亭,翟景彪非常有感情,台子形状虽然基本没有改变,但当年的规模、形制都比较现在要高大,柱子粗壮,花墙秀巧,记得曾租给何家居住,一家几口人都住在里面,可以想见它的宽敞。

  翟景彪先生说他是1957年就搬出去住了,住在现在南郊十里铺。他的父亲翟来枢,徐州解放初参加街道工作,日夜繁忙。爷爷翟锡儒在清末民初曾经担任过庄董,祖上在十里铺置了田地,有了家院,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一家就搬了过去。

  说到翟家的衰落,翟景彪先生讲了一件轶事。余家、郑家、翟家当年都有人在云龙书院读书,过后有人也开办学堂,有许多学生。其中有位萧县的齐姓学生,成绩优秀,考入大学堂学习土木建筑。此际正遇到清末修筑津浦铁路,齐姓学生参与操办。修筑徐州站到三堡段的铁路时,遭遇征战,资金不足,民工生活极端困难,齐姓学生遂征求老师即余、郑、翟家意见,允诺投资可以有大的回报。于是三家均大力投资。岂料由于国势衰颓,朝廷虽然也曾拨款,但是微乎其微,不能挽回,于是巨额款项流失,成为泡影,家境顿时落魄,尽管勉力挣扎,也是强弩之末了。翟家租赁给陈姓军人的后花园无力赎回,由邻居郑家购去,郑家把它与自家的花园打通,互相通连,郑家与张伯英等文人雅士曾燕集于此。

  伴云亭的来历,说法不一, 有人说是张伯英所题,有人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徐州,曾在此驻跸,兴致所至辄题写。


新浪微博:@徐州民俗博物馆

腾讯微博:@xuzhouminsubowu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