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ENGLISH
历史新闻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活动新闻 >> 历史新闻

2016年7月22日彭城晚报报道《我与户部山的回忆 ——烟火户部山》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6/7/28 17:51:52   点击:


文|刘梅

  户部山是徐州的一面旗帜。这里盛着古城徐州典雅的古意,繁华的古街,简单和繁盛,静谧和热情。现代之美,古代之幽,户部山细数着那些路过的时光,娓娓道来着那些惊艳的过往。

  城市文明的建设像一位杰出的美容师,让徐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旧貌换容颜。不用说城东南的新城区已俨然自成一体,就是主城区周边大量崭新的楼盘,那些新兴的小区,都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但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在崛起的大徐州的心脏里,却还存有一处静地,一处可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静地,闹中取静,与城市的繁华熙攘相映成趣,这就是户部山。

  在古代,户部山不叫户部山,而是叫“南山”。因徐州频遭水患,尤其宋代以来,黄河流经此地,淹没了徐州大片城池土地,给百姓造成巨大的灾难,这里却因地势较高免遭灾难。1624年,徐州户部分司主事张璇将户部分署迁居至南山办公,久而久之,当地人就把这里称为户部山了。又因户部山靠近城池,有钱的商人和官宦之家便都趋之若鹜,建宅院,开商铺,兴作坊,使这片商贾之地更加的繁华和热闹,一度流传下来了一种说法:“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户部山。”

  其实户部山除了有名的李蟠状元府、崔焘翰林院、郑家大院、余家大院、翟家大院、还有号称徐州第一楼的李家大楼以外,还住着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共同把这一方胜地演绎的活色生香,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留下了一个一个动人的生活细节。

  我小的时候曾在户部山居住过几年,还记得从山下拾级而上,鞋跟踩着石板路清脆的响,叮叮当当的。那是一片普通百姓居住的小房子,窄窄的巷子,每一条巷子路两边都是房子,有平房,也有二层小楼,一家挨一家,一户临着一户。有的人家门口种着花,有的人家门口会有一棵小树,或者墙角处有一大篷茂盛的野草。白天孩子上学,年轻人都去上班,偶尔会有卖麻酱香油的小贩,还没转过巷口,吆喝声就已传来,“打麻酱”的声音来了又去,传出好远。除此之外,偌大的户部山就好像睡着了一般,静悄悄的。只有晚饭时间前后,才热闹起来,孩子爱挤在一起玩捉迷藏,大人便拉着长腔呼喊,有邻居端着饭碗在门口边吃饭边聊天……

  邻居大嫂子因为在月子里生了气,奶水便回去了,没有奶吃的孩子饿得哇哇直哭。她的太婆婆便颤颤地端着碗,在山上转了一圈,走了七家,要了一碗七个姓氏的面,分别是马、牛、杨、侯、朱、楚、苟,回家后做了七七四十九个水饺。那水饺做法有讲究:和面擀皮,包时在一侧留一小口,吹一口气,捏好,做成“气馅”的饺子。吃法更奇特,煮好后,盛在两个碗里,拿红糖和水饺和好,大嫂子需趁热躲在门后吃。吃完,上床睡下,把热碗倒扣在乳房上,盖上棉被捂汗。别说,这老祖宗的法子就是管用,一觉醒来,孩子有奶吃了。

  小孩身子弱,拉肚子了,哭得直闹人。邻居爷爷听见了,把大嫂子喊过去,拄着拐棍下了床,用三个指头捏了一撮米、一撮面,切了三小片生姜,嘱咐大嫂子上锅炒黄,再用水熬成三小调羹,一次喂服。这简直是神药啊,孩子吃了就不哭不闹——好了。要不怎么说老人是百科全书呢,户部山寻常百姓家的烟火里,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善良。

  说到户部山,就必须说说戏马台。公元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在此于荆棘乱石中营建高台,操练军马,屯千人其上,积三年粮于城中。戏马台是重要战略要地,至今留有大量的名人诗句、石刻和典故。

  但是作为现代城市,生活在徐州的人相约去戏马台,却有别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做衣服。

  戏马台下有徐州最大的布匹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二三十年前生意异常火爆,人来人往。一开始是露天的,后来建了大棚子,卖布的商贩,一家挨着一家,相邻的服装加工处也是如此,到处都是天才设计师。那时候大人孩子基本都穿做的衣服。在百货大楼看个款式,买了看中的布料,来到做衣服这儿一比划,过几天就直接来取成衣了。当然裁剪的师傅一定也会去大楼观摩新的款式,然后制作出样衣,摆上几个样品,招徕顾客。那时候的生意好做,好多做这个行当的都发了家,甚至开了服装公司。发展到现在,戏马台布匹市场已改建成现在的样子了,做衣服的少了,市民穿衣一般都去金鹰、金地、百货大楼,或者去商贸城、朝阳市场购买,戏马台山上山下就清幽了很多,高高在上的戏马台古迹就更显得幽深古朴了。

  如今的户部山上,道路蜿蜒曲折,茂林修竹,古树参天。有名的状元府和几家大户人家的大院掩映其中。西侧山下的步行街古朴里透着现代,各种商铺琳琅满目,玉器店、茶叶店、小吃店、手工编织……让人目不暇接,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仰头是古典的美,低首是烟火气息。

  徐州之美,尽在户部山的回眸里,在戏马台的秋风中。

  连线时空 深读徐州

  文化·地理每周五出版

  电话:13952205023

  邮箱:pcwbzj@163.com



新浪微博:@徐州民俗博物馆

腾讯微博:@xuzhouminsubowu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