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ENGLISH
历史新闻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活动新闻 >> 历史新闻

2016年8月5日彭城晚报系列报道《我与户部山回忆——千丝万缕户部山》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6/8/11 15:56:27   点击:


 文|周玉茹

  图|白 雪

    我小时候家住开明街南头,后搬至奎东巷,这两处与户部山相距都不足千米。梳理几十年零散的记忆,发现我和它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户部山的北面是马市街。这条街除了小学、医院和澡堂外,经营日用百货、文具纸张、棉纱的店铺一家接一家,最西头是家染料油漆店,我去买过几次染料,母亲用它把白布煮成蓝色或紫色做衣服。

    马市街最东头路北有家很有名的饣它汤锅店,滚开的汤可以把生鸡蛋冲熟,店面里摆着几张方桌,周围散放着方凳或条凳,来此吃早点的人们围桌而坐,喝饣它汤,吃煎包,桌上有免费的酱油醋,可以自己调味。我有时拎着提盒把饣它汤买回家泡烙馍吃。

    饣它汤锅对面临街有个租赁小人书的书摊,那是我儿时的乐园。两扇可开可合的书架靠在墙边,书架拦腰拴一根根麻绳,拦住一格格连环画书,有的书皮上写着:“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借了不还,再借万难”。书架前摆了一溜小板凳,那是孩子们看书的“雅座”,小人书不少,有《卓娅和舒拉》《鸡毛信》《红楼梦》《三国演义》《十五贯》《阿龙寻父记》等,薄的一分钱两本,厚的一分钱一本,那时放学早,作业少,母亲在这里找到我,便说:“几点了?你还胀饭不?”

    我母亲单位指定就诊的医院是云龙医院,在马市街中段。因为母亲身体不好,所以我常光顾这里。挂号费,初诊一角,复诊五分。看完病后,病历留在医院,复诊时挂号员根据编号从病历架抽出。那时医患关系和谐,患者特别尊重医生,出于感激,我母亲会在自己工作的鱼店里买些鱼送给医生和护士。现在这所医院大门已改在建国路上,坐南朝北,挂的牌子是云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户部山的东面是三民街。这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狭窄的街面用石板铺就,店铺林立,酱园店、水产店、熟菜店、老盐店、茶店 、杂品店,最南头是小布市。在三民街北端路西有家惠乐春饭店,早些时候这个饭店每天用的鸡是我外祖父提供的,到了晚上,我便用一米多长的竹竿牵着双目失明的外祖父去惠乐春饭店取鸡钱,惠乐春的老板娘白白胖胖,和气守信,从不让我们空手而归。

    我母亲的单位是三民街鱼店,对面就是武定门。假期里我每天给母亲送午饭,加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哥哥就读的联合中学和妹妹就读的海政路小学都在三民街上,所以我常在这条街上穿行。

    户部山的南面是劳动巷。我妹妹的婆家就在此巷中段路北,踏上高高的台阶后才可进到院中,三间两房,中国古典式家具。中间屋靠后墙摆着长条桌、八仙桌,两边各有一把太师椅,两边的房子公婆住一间,妹妹妹夫住一间,卧室床的四角有四根立柱,上承木棚,床前有脚凳。如今那里正在拆迁,这套不知是晚清还是民国时期的八件套家具仍在妹妹的新居中。

    劳动巷最西头有家残疾儿童学校,是姓郑的聋子和他的妻子办的,记得男的平头、红脸,女的短发、白皙、清秀,现在这里已是淮海爱舟托养中心。

    户部山的西面是彭城路。路南端有岔路,一条向南,一条向东,像一把伸开的剪刀,被人们形象的称作剪子股。剪子股向北有个法院,门前有公告栏,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黄河梆子剧团著名演员李艳秋被其丈夫李修华毁容事件轰动全城,我就是在这个公告栏里看到事件始末及审判信息。

    我小学同学的姨姐住在彭城路路东的崔家巷,她曾带我到她姨姐家玩,记得她家青砖青瓦高奖礤(石阶),房上有神鸟瑞兽,院子种着鸡冠花、鸡草子花,还有转莲(向日葵)。我们把鸡草花花瓣用石头砸粘染红指甲,又红又亮不褪色。

    户部山上留下记忆和希望。小时候母亲告诉我说:“你爸爸以前就在户部山上上班。”看着纵横交错的街巷,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的高屋深院,我很想知道父亲工作在哪条巷?哪个院?哪间房?1956年左右,我们四中红领巾合唱团参加市中学生歌咏比赛获得名次,被邀去市广播电台录音,我们穿着白衬衫,系着红领巾随老师来到位于户部山顶的广播电台,与电台一墙之隔的是户部山小学。当时我总在想,父亲当年是不是在这里在办公?他如今身在何处呢?

    我父亲1948年去了台湾,音信难通。直至40年后的1989年从美国回徐探亲才见上一面,戏马台是父亲在徐期间唯一去过的景点。那年5月20日,我们父女俩拾级而上,在景区最东南角的石凳坐下,心中感慨万分:我们曾经离得那么远,地球的这一半和那一半,太平洋的这一岸和那一岸;而今我们离得这么近,近的可以看到彼此的眼睛,眼睛里的瞳仁,瞳仁里的自己。父亲说徐州变化太大,已认不出原来工作的地方,他说:“我真的很对不起你们,生了你们,却未能养育你们,使你们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我心有千千结,每天祈祷你们健康平安。”他蕴酿在心底几十年的肺腑之言终于在负载着几千年风雨沧桑的户部山顶一吐为快。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的小女儿在解放路小学读书,我每日接送,我的二女儿在户部山下一家大公司工作至今,近些年我多次参加位于户部山翰林街的彭城书院和作然书屋的活动,多次随侨联、诗协、老年大学来到古建筑群,多次坐在和父亲推心置腹交谈的戏马台石凳上惦记着这位百岁老人……和户部山的交集真是千丝万缕。

  户部山是徐州曾经的文化经济中心,是久负盛名的风水宝地,发展中的户部山必将华彩重现,作为徐州人怎能不充满希冀与自豪。前不久我随晚报和作协又一次参观民俗博物馆,写下七律《参观民俗博物馆有感》:

  凭栏近望一山幽,文友深情户部游。

  画栋门楣四家院,青砖黛瓦状元楼。

  条条曲径陈年月,壁壁文图记夏秋。

  举国江山俱是画,心中最爱是徐州。


新浪微博:@徐州民俗博物馆

腾讯微博:@xuzhouminsubowu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