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ENGLISH
徐州老故事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徐州老故事

乡贤懿范,凭借文字而不朽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6/9/16 10:40:46   点击:





    三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尝言: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芸芸众生,都是历史过客,唯文字可以永传。以下介绍的徐州现存乡贤文集,虽没有经国治世的高度,却是一段段旧时光的珍贵定格。这些经过岁月淘洗幸存下来的珍贵古籍,圈点标注的背后,一位位乡贤宿儒专注、沉静的治学精神和赤子情怀,历历可感。

    《朱拜石先生遗稿》,一部云游者的真情之作

    徐州文史学者、古沛朱氏研究会名誉会长朱浩熙数年前从他人处读到《朱拜石先生遗稿》,爱不释手,遂以心爱藏品换此抄本,然遍查《朱氏家谱》而不知拜石先生为何人。

今夏,经薛以伟查证,(同治)《徐州府志》卷十九著录朱迈《拜石堂诗稿》,并与上图藏《耕石诗集》详作比勘,确认朱拜石即朱迈,生卒年为1656-1725年,字旋吉、璇吉,号耕石、拜石。

    朱迈性恬退,生平嗜酒喜弈,善属文赋诗,尝随门人宦游十余年,诗益工。《朱拜石先生遗稿》多涉徐州名胜古迹,诸如彭祖井、拔剑泉、黄楼、燕子楼、挂剑台、戏马台、歌风台、放鹤亭、黄茅岗、雍门村、王陵母墓、范增墓,亦多游幕感怀之作,足迹远涉云、贵、荆、湘、川、赣、秦、晋及苏、鲁、豫、皖,登华山之巅,拜五台诸佛,观钱塘之潮,赏吴门之景,所至皆有诗作。交游时事、咏物感时之作,皆有感而发,情真意切。

    《一柳草堂诗文稿》,影印出版慰先贤

     新沂为解放后新成立,辖区内古籍文献难以界定,尤其历史文化名人的归属地,常与周边县市有争议,给史志研究者带来很多困惑。臧姓是新沂窑湾的大姓,原新沂市图书馆、博物馆馆长臧公珩热情地介绍了窑湾名士臧增庆以及他的抄本《一柳草堂诗文稿》的来龙去脉。

    臧增庆(1865—1933),字雪楼,一字易秋,新沂窑湾(清属宿迁县)人。清光绪三十三年授邮传部主事,旋迁铁道部主事,并任宿迁钟吾书院董事等职。民国初年,应皖南镇守使马联甲邀为幕宾,民国十一年(1922)任安徽管理公署秘书长。功成身退,归里隐居,以诗文书画自娱。书法熔颜柳于一炉,秀俊刚劲,墨笔竹兰,清劲疏朗。著作丰富,因战乱频仍,大多遗失。

    臧增庆晚年手定《一柳草堂诗文稿》(稿本),唯恐遗失,又请人抄成副本四册,先由长孙臧鲲保存,“文革”中臧鲲转交其妹臧耀芙保存。1990年,臧家兄妹据抄本影印出版,2012年臧氏后人臧惠千又编《一柳草堂诗文书画集》 两册,以怀先人,亦为地方史添彩。

    是书不仅可以了解臧氏家族与个人生平、行迹、交游和思想,而且还是了解苏皖两省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同为诗人的臧公珩老师从《一柳草堂诗文稿》中读到雪楼先生续室徐氏剜肉疗亲的记载,大为感动,曾专门著文解读,刊登在地方报纸。

    《更生斋全集》,庄氏父子接力传文情

    《更生斋全集》是徐州辛亥志士周祥骏的遗作。周祥骏(1870-1914),号风山,曾身患沉疴,经医平复,故自号更生。清末岁贡生,江苏睢宁县风山人。辛亥革命时期,入柳亚子等人所创“南社”,1914年5月被驻军徐州的张勋以“乱党”罪名逮捕杀害。

    《更生斋全集》文稿由周祥骏长子周公权(衡伯)在其就义后,以重金从狱中赎出,后由三子周道銮(扬季)委托同乡庄端甫整理、誊写、校勘,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印行。

     庄端甫1908年生于江苏省睢宁县西北乡之石匣圩(今属邳州市占城镇),1929年受业于王雪樵家塾。1934年在本村创办石匣小学,任校长。1945年任徐州图书馆管理员,1950年病逝。

     因为参与校勘的原因,庄端甫家中存有两套《更生斋全集》,后一套遗失。为让这部珍贵文集有更好的归宿,其子庄新农上月已将父亲遗存的《更生斋全集》无偿捐赠给徐州档案馆。捐赠之前,他还自费复印,一页页对折装订数套,分送给徐州文史界、诗词界老友李鸿民、王大勤诸先生研究,以彰其功用。父子二人接力义举,令人感动。

    《孟子篇义》,幸存的徐州硕儒成果

     民国十六年(1927)《灶雪庐讲义·孟子篇义》稿本为王雪樵孙王汝群所藏。

     王雪樵(1881-1949),名开孚,徐州城北薛桥人(今属拾屯)人,早年得授博士弟子。废除科举后,不入新学,言论尚古,与徐仰仪、韩席筹并称民国徐州国学三大家,曾主纂民国十五年《铜山县志》。

    《灶雪庐讲义·孟子篇义》封面有苏知纯题“灶雪庐讲义 孟子篇义”。是书推崇董仲舒“《春秋》为仁义法”,认为:“孟子之道说仁义,其学不出《论语》,而出于《春秋》。”卷末附有《孟子编年正补表》。

    《灶雪庐讲义·孟子篇义》稿本的天头地脚皆有增补,字体工整,足见其用功之勤、治学之慎。从他的门生庄端甫与恩师的书信往来,也可感其艰贞之节,浩然之气。

     庄端甫因时势多变和家庭原因,未能继续深造,他的遗稿中处处可看出对恩师的尊崇和敬仰。

     1949年和1950年,王雪樵、庄端甫师生二人先后过世。2016年夏,笔者因替庄端甫之子庄新农送《更生斋全集》复印本给文史学者王大勤,从王老先生处始知王雪樵《孟子篇义》稿本的下落。

     联想到庄端甫1933年给雪樵师信中曾言“《孟子篇义》闻已付印,未悉何日印就,敬祈代留一部,无任感祷”,不禁感慨。据王家后人讲,《灶雪庐讲义·孟子篇义》并未正式刊印,而我因送庄端甫校印之书给他儿子的朋友而见他未得之书,这种偶然,冥冥之中,有必然否?


新浪微博:@徐州民俗博物馆

腾讯微博@xuzhouminsubowu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