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ENGLISH
徐州老故事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徐州老故事

大马路桥的变迁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6/8/19 15:33:22   点击:


 文|李天胜

    黄河历史上的“夺泗入淮”,曾经改道流经徐州数百余年,留下了一条古老的黄河故道。从地图上看,这条类似于“Z”形走向的黄河故道 ,把徐州城区分割成了东北和西南两大块区域,于是,桥梁就成为连接这两块区域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黄河故道上位于中心城区的桥梁共有八座,从上游开始数,依次为庆云桥、牌楼子木桥(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拆除)、坝子街桥、大马路桥、济众桥(弘济桥)、青年路桥、建国路桥(利济桥)、和平桥。这些桥梁不但将分隔的徐州城连为了一个整体,而且河堤之上也逐渐演变成一个平民游艺场所的聚集地和售卖小商品的市场。其中最热闹的有两处,一处在庆云桥与坝子街桥之间,另一处在大马路桥与青年路桥之间。而后者就是我童年时期经常去玩耍的地方。

    最早的大马路桥是一座木桥,车马常年的辗压使得桥面已经破损不堪,甚至透过桥板之间的缝隙和朽烂的孔洞还可以看到桥下的流水。东北角的桥堍有一座近两米高的石碑,由一只石雕的赑屃(bì xì)驮着,很是威风。神话传说龙生九子,赑屃是其中之一,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但那时候知道赑屃的人没有几个,所以老百姓都把它叫做“龟驮碑”。好像是1955年的夏天,突然袭来的一场飓风居然把它给刮断了,半截石碑掉到了桥下。再后来,连底座也不见了踪影,不知道给弄到哪里去了。 

  在当年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一家商户曾经紧靠着桥头,在龟驮碑后面搭了一个吊脚楼形状的棚子,售卖热粥、马糊和肉盒等饮食,生意非常兴隆,虽说棚子相当简陋,但里面却经常是人声鼎沸、座无虚席。也有等不及的人,买上一碗马糊,用筷子夹上一个肉盒,蹲在路边就旁若无人地大快朵颐,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也曾经跟随父母在那里喝过马糊,味道很是纯正,以至于现在想起来都还有齿颊留香的感觉。

    从大马路桥的西头向南一拐,就来到了被老百姓称为“黄河沿儿”的一段河堤。河堤下黄河舞台的喧闹自不必说了,河堤之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一堆人接着一堆人、干什么的都有:打拳卖艺的、玩杂耍的、卖大力丸的、占卜算卦的、看相的……到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除了星期天以外,我有时候放了学也会绕道来这里转上一圈,东瞅瞅、西看看,遇到感兴趣的就会钻进人堆里翘首围观、沉湎其中,甚至是忘记了回家。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中年人提了一个皮包,先是找到一块空地,然后就掏出一个小布袋,用三个手指从里面捏一把又白又细的石英砂,如同现在风靡的沙画一般在地上撒出了一行字:“峨嵋仙山、天下奇观——双头鸡冠燕尾蛇”,并用石英砂画了一个圈,算是打好了场子。接下来,就开始吹嘘他在峨嵋山发现“双头鸡冠燕尾蛇”的经过,并煞有介事地说,这条奇蛇就在他的皮包里,过一会就掏出来放在地上给大家看,如果它游走的时候出了圈,麻烦大家向圈里赶一赶。他这么一说,一下子就把大家的胃口给吊起来了,恨不得马上就能看到这条有着两个头、而且又长着鸡冠和燕尾的奇蛇。但也许是围观者不多的缘故,等来等去,他一直磨磨蹭蹭、东拉西扯,就是不露真章。正在这个时候,天空忽然乌云翻滚,一阵暴雨不期而至,于是大家一窝蜂地如鸟兽散,那个中年人急忙收起家伙,也跑得没了踪影,那条奇蛇自然也就看不到了,为此,我还懊丧了好一阵子。后来想了想,其实那个人就是一个卖野药的,哪里有什么“双头鸡冠燕尾蛇”?不过是吸引路人的噱头罢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因为去外地工作,从此就告别了徐州,即使偶尔回来一次,也很少有机会到这一带来看看,但童年的记忆与思乡的情愫却一直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去年国庆节期间,因为要寻访黄河舞台的旧址,所以我特地来到大坝头,踏上了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眼前的一切都已经是面目全非,治理一新的河道、平坦的钢筋水泥大桥、宽阔的河堤马路,完全颠覆了我脑海中原有的影像,简直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自发的劳务市场。每天天不亮,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务工人员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渴望能找到一份临时的工作。他们中既有农民工,也有城市里的下岗工人。我与其中的一拨人攀谈起来,问他们工作好不好找,他们指了指麇集在桥头的务工者叹了一口气,说:要找活干的人太多了,现在企业不景气,需要人的单位少,哪有那么容易?

    我问他们如果找到了工作一天可以挣多少钱,他们说不等,要看有没有技术。依照现在的行情,如果是没有技术的“小工”,干一天也就是百十元上下;但如果是技术工种,则可以达到一百四五。比较高的是电焊工,甚至会达到二百元呢!

    正在交谈之际,一辆小汽车开到桥头戛然而止,有企业的老板招工来了,这拨人急忙就拥了过去。我望着他们的背影,不禁感慨万千,在外人看来,他们成了这个城市的一道风景;而对于风景中的他们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新浪微博:@徐州民俗博物馆

腾讯微博@xuzhouminsubowu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