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ENGLISH
徐州老故事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徐州老故事

纽约馆藏《辋川图》与徐州张氏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6/8/30 11:26:38   点击:



文+图|欧阳磊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一幅被大画家、收藏家吴湖帆推为“天下第一王司农画”的中国水墨山水画——《辋川图》,作品上题跋累累,在题跋人中,不乏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近现代名家。

  那么这幅名作是谁所画?和徐州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又是如何流落到异国他乡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探寻这幅传世名作背后的故事。

    《辋川图》的渊源和创作者

  这幅画中所描摹的辋川,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历史上以诗人王维在此隐居而著名。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被后世称为“王右丞”。

  王维擅长书画、音律,尤其是山水画臻于妙境,被后人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建筑亭台楼阁,疏泉种花,并吟诗作画,留下了描写辋川风景的诗作数十首。除了诗咏辋川,他还在此画有状写辋川山水的画作《辋川图》。

  王维的《辋川图》根据现实中的景点,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和谐静谧的精神家园,笔墨、构图开千古风气,影响了此后的田园诗风和山水画家。自此,在文人的心里,辋川,无疑成了现实中桃花源的代名词,诗人隐士的朝圣地。

  虽然今天王维《辋川图》的真迹已经不传,但是自他之后,画家们屡屡以此为题,来描摹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辋川图》似乎成为一种永恒的主题,经久不息。而在追寻王维心境的文人中,清初大画家王原祁就是其中出色的一位,他以对笔墨、构图出色的驾驭能力,使其作品成为后世的经典,于是也就有了今天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这幅传世名作。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清代著名画家,康熙九年(1670)进士,曾以绘画供奉内廷,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与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著有《麓台题画稿》《罨画楼集》等。

  王原祁出身于太仓世家,门第显赫,他的祖父王时敏更以书画著称于世,并开创了“娄东画派”,山水画风主导了清代近三百年。

  王原祁在绘画上承继家学,既得明代董其昌及其祖父真传,又深受元代黄公望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深得世人及康熙皇帝的推崇。

  清康熙五十年(1711),王原祁画成这幅《辋川图》,这幅历时九个月完成的长幅巨制装裱为长卷式,尺寸长达五米。在画卷引首处,有他书写的王维《辋川诗》二十首,之后是其根据传世石刻及王维诗意创作的反应辋川景色的主题画作。

  对于这幅作品,吴湖帆推崇备至,他在卷后题跋中说“麓台司农具大智慧力,得大彻悟心,在画坛独树奇帜,上下千秋,超轶众妙,成此杰构。”“可想其构思落墨时经营刻意,不随众向,凝神练气,自存千秋,想其非寻常之作可知也!”他认为,王维的原作已经不存,王原祁的这幅《辋川图》因为绘画水平极高,甚至可以当作王维的原作来看待。

  1969年,中国美术史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方闻先生在《略论王原祁《辋川图》卷》一文中,对这幅画的绘画风格及特点也有精彩解读,这对于我们的欣赏有很大的帮助,特录于此:

  王原祁把《辋川图》看作是黄公望和王蒙的书法的结合,细而瘦长,但充满力量的轮廓和富有肌理的笔触转变成翻腾漩涡跳动的形式在奔流倾泻,像高高的波浪在翻滚。为了合乎故旧的唐代作品,王原祁在《辋川图》中运用了石青、石绿色调。王原祁没有和他的许多正统派同僚一样,通常先以笔墨画形,然后敷色来完成,而是用石青、石绿、赭石和红作为主要部分,来达到其作品结构的惊人的复杂性。

  通过作者的题款,我们了解到这幅画是王原祁为“寄翁老先生”所作,今天我们已经难以考证这位寄翁老先生到底是谁,在沉寂了八十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这幅《辋川图》与徐州结缘。

    结缘徐州张氏

  张氏原籍浙江绍兴,明代中叶迁居徐州吕梁河头村,子孙遂世居徐州。明末,族人张胆以武举起家,入清后,更是蔚为徐州望族。

  说到徐州张氏,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其族人中高官显宦辈出,其实张氏族人对于文化的传承非常值得称道。有清一代,张氏族人中善诗文,能书画者不乏其人,先是以点评《金梅》而著称的才子张竹坡,后有民国大书法家、碑帖鉴定家张伯英,其间在地方有一定影响的诗人、学者则更多。

  鲜为人知的是,张氏和王原祁家族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清代康熙初年,张胆的第二子张道瑞出任福山营游击。张道瑞虽然是武官,但却嗜好书画收藏,福山地属常熟,距离太仓很近,因此张道瑞和王时敏家族及娄东派画家王翚、杨晋等人过从紧密,期间诸位画家留下了不少传世画作。此后,张道瑞的七弟张道沛更是娶了王时敏之子文渊阁大学士王掞的女儿,而这位张夫人也就是王原祁的堂妹,由此可见,张、王二家渊源之深。

  康熙年间,张道瑞的长子张彦璘移居萧县。他的后人秉承家风,以文学传家,并擅长河防,张彦璘之孙张符升即以治河著称,并且遗传了家族的文化基因,喜好书画、诗文,在萧县城建有茧园,用以贮存家藏古籍书画。

  清乾隆六十年(1795)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符升之子张爱鼎购藏到王原祁的这幅《辋川图》,遂寄给著名篆刻家、书画家黄易欣赏,黄易赞许之余,在画上题写跋文,使我们才得以了解那段被尘封的历史。

  张爱鼎(1753-1809),字慎修,号砚村,一作研村,徐州萧县(今属安徽)人。历官卫辉府粮盐河务通判,曹单同知、下南河同知、兰仪同知,官至武定知府。

  张爱鼎出身于河防世家,他为官清廉峻直,不管是任职河工,还是后来出任武定知府,都能够廉干有为,振兴文教,嘉庆《萧县志》记载他在知府任上能够“绝馈遗、黜墨吏、修学校、建书院,丕振士风。”,当时的河道提督李奉翰为他下的考语也称其“精明强干,练达勤能,有为有守,办事认真,堪膺卓异。”可见其风节。

  受家庭的影响,公事之余张爱鼎也喜爱收藏书画。由于祖辈和娄东派画家的关系,他在书画收藏中,对于这些画家的作品会特别重视。平常有所收获,张爱鼎也会请其至交黄易欣赏、鉴定。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等, 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监生,官至东平州判、运河同知、济宁同知等。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金石收藏家,西泠八家之一。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小蓬莱阁金石目》、《嵩洛访碑日记》、《秋盦遗稿》等。

  黄易和张氏可以说是世交,他到河工任职后不久,就和张符升结识。张符升年长黄易十九岁,黄易对张符升以父执辈事之,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张氏对其多有照拂,后来张爱鼎到河道任职,又和黄易共事,二人关系亲如兄弟。

  这幅《辋川图》是张爱鼎在乾隆六十年所购入明清名家作品中的一件,大概在这一年四月份,他将此画寄给黄易欣赏,三个月以后,黄易在画卷上题跋并附信将画寄还,这段题跋是这样写的:

  石师道人得董巨倪黄气韵,诚南宗正脉。宜其希踪辋川,信手点成,自然合古,老苍气骨,想见其人。若屋舍人物,布置精工,本非此老擅长,不足计也。砚村得此寄示,欣赏三月,将归里门,题以还之。钱塘黄易。

  相对于吴湖帆的推崇备至,黄易对此则要冷静得多,他从风格和技法的角度对此画做出了分析,同时也指出了“屋舍人物,布置精工”并非王原祁所擅长,不过相对于王氏在山水画技上的造诣,黄易认为这些小的欠缺可以“不足计也”。

  有意思的是,黄易当时寄给张爱鼎的这封信通过张氏后人的保存,也完好地流传下来,先是经张伯英先生收藏,后来又辗转入藏故宫博物院。这封信札的内容可以和题跋相互印证,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背景。在信中黄易先是肯定了这幅作品为王原祁真迹无疑,认为此作“别开一境,亦是妙品”,同时他又将自己收藏的一小幅王原祁画作寄给张爱鼎欣赏,以做对比。

  在黄易题跋之后,这幅画便收藏在茧园,等到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时,时间已经到了清末民国。

    流落他乡异国

  根据《辋川图》上的跋文,大概在1944年春天之前的一段时间,这幅画被收藏家王己千得到。

  王己千是近现代著名的画家、收藏家,他擅画,且精于鉴赏,为顾麟士、吴湖帆入室弟子,其在鉴定书画真伪、年代上有过人的眼力,对艺术的欣赏品味也为人称颂。1949年,王己千移居美国,他的收藏之富,为海外华人魁首,在海内外皆有极大的影响。

  得到这幅画之后,他非常珍爱。同年春,王己千请他的老师吴湖帆先生在画上题签、题跋。此后的几年中,赵叔孺、徐邦达、唐云、张大千、汪亚尘等诸名家又分别留有观跋。

  1966年画家黄君璧、高逸鸿同样鉴赏了这幅画,不同的是,他们当时看到这幅画的地点已经是在美国纽约王己千的家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1949年王己千旅居美国之时也把这幅《辋川图》携带至海外,从此,这幅名作随着他的新主人远离祖国,漂泊异乡。

  王己千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陆续把他的藏品出售给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那么这幅画是否就是当时被出售藏品中的一件呢?在画上的收藏印中,我们发现了两方不起眼的印章,分别是“穆思珍藏”和“穆思收藏名迹”,这两方并不是王己千的收藏印章,那这位“穆思”是谁呢?

  经过查找资料得知,“穆思”是一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英国人Hugu Moss的中文名字,近些年,经过他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在拍卖场上非常抢手,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收藏品味的标志。按照惯例,一个收藏家自己的藏品上面不会允许别人钤盖收藏印章,再加上王己千和穆思曾经有过藏品交流,所以,据此可知这幅画后来被王氏出售给了穆思,最后经穆思之手才归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关于此画的两点疑问

  一,这幅画是何时从张氏茧园流出?

  茧园的藏品累积于清初,自张符升开始,后人陆续又有购藏,收藏活动可以说贯穿了整个清代。清末,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此支张氏逐渐败落,藏品才开始流散出来。

  这幅《辋川图》是何时从茧园流出的呢?在卷轴末有一张小签条,上面题有“王司农临王右丞辋川图真迹,黄小松题,朱益藩署”,可见在王己千之前,这幅画已经被朱益藩收藏过。

  朱益藩是清末人,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读学士,也是光绪、宣统两代皇帝的老师,擅长书法,喜好收藏。现在的疑问是这幅画通过哪种途径被朱益藩所收藏?如果我们留意朱的交游,或许可以发现一些线索。

  在朱益藩的好友中,有一个人值得注意,那就是被称为“辫帅”的张勋。朱益藩和张勋私交甚好,他们同为江西老乡,又同是清代大臣,张勋当然了解他这位朋友对于书画收藏的雅好。1911年之后,张勋率军退驻徐州,这幅画很有可能就是张勋驻扎徐州期间从张氏家族流出,通过张勋而到了朱益藩的手里,最后才被王己千购得。当然,真实的历史如何,由于没有确证,留给后人的只能是推测。

  二,这幅画为何没有张氏的收藏印章及题跋?

  在传统书画收藏中,收藏家大都有在藏品上题跋、钤印的习惯,一是说明此藏品被自己收藏过,还有就是对藏品进行品评或者讲述和藏品相关的轶事,再有就是收藏者的朋友鉴赏后所留的观跋。一幅流传于世的名作,往往题跋丰富,印章累累,考察这些章、跋,就可以看出藏品的流传轨迹。

  这幅《辋川图》也不例外,自黄易后,有十余人作了题跋,但让人疑惑的是,在其中我们并没有找到张氏族人的任何痕迹,如果不是黄易的跋文,我们或许不会知道这幅画与徐州张氏的关联,从惯例来看,这似乎有点难以理解。

  此前,张氏也有过在藏品上题跋、钤印的先例:张符升曾经在一件藏品上加盖了十余方印章,张爱鼎也题跋过赵孟頫的《无逸帖》拓本,黄易还赞誉他的跋文书法风格“秀整”。再说茧园的张氏后人中精通此道者也不在少数,为何这幅被收藏了百余年的巨作却未留下收藏者的只言片语,现在仍然是个谜。


新浪微博:@徐州民俗博物馆

腾讯微博@xuzhouminsubowu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