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ENGLISH
市级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大观 >> 非遗传承项目 >> 市级

丰县花鼓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5/7/27 14:17:44   点击:

丰县花鼓,又称二人鼓打花鼓叮响花鼓花鼓小锣砸干梆等。它流行于苏、鲁、豫、皖接壤的广大地区。丰县花鼓的起源,从有关记载和艺人口述中获悉,花鼓至迟于清代初期便传入丰县,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丰县花鼓具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分别为戏曲、曲艺、舞蹈三个艺术部类。在一人(或二人)坐唱,以叙述为主体,自击自唱,舞蹈与表演均退为附庸时,可视为曲艺;在有舞无歌(或少歌),以对舞、群舞、跌打翻滚的舞蹈、武功为主体,只有锣鼓伴奏时,又可视为民间舞蹈;而在有人物、故事,以歌唱、表演为主体,进入以人物演绎故事时,它又成了戏曲。

丰县花鼓的音乐由唱腔与伴奏两个部分组成。常用的音乐曲调有[平调]、[寒调]、[货郎调]、[苦调]等。[平调]多用于叙事、抒情方面的演唱;[寒调](艺人又称[寒韵])以表现悲伤、哭诉的情绪为主;[货郎调]原是卖货郎的叫卖曲调,节奏明快、活泼,有时可以单独演唱;[苦调]顾名思义,它是表现痛苦忧伤情绪的曲调。

各种板式的唱腔、唱段,多为先出腔而后吐字,使人感到缠绵、轻柔而不太燥、太冲。演员演唱时注重对气窝的运用,尤其板后、眼后的偷气、换气,演员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功力,不但能使观众听到吸气的声音,而且还能在吸气的同时把唱词唱出来,有别于其它戏曲的突出特点。

主要伴奏为花鼓、梆子、锣、钹等。花鼓与梆子配合,统领并指挥全局的节奏。花鼓艺人常说:鼓随舞,舞跟鼓,男女踩着鼓点舞。演出时,花鼓由鼓架子(即挎鼓的丑角)用彩绸或丝带斜挎于左肋下方,左手的鼓棒击鼓帮,右手的鼓棒击鼓皮。演唱中,鼓帮多打在眼上,鼓皮多落在板上。在配合动作或伴奏过门时,板与眼既相互交错又配合打花儿。鼓的打法,有文打、武掏之分。文打多是浑圆中板眼分明的慢速、中速节奏;武掏多为开场或伴奏动作、表演鼓技所用。武掏中又分上掏、下掏、后掏、左掏、右掏、立腿掏、跳跃掏、旋转掏、翻滚掏,又称掏武鼓。梆子只打强拍,不打弱拍。在人手少时,也有只用鼓不用梆子的情况。

丰县花鼓的发生、发展、衰败,历经了几个时代。它一直在屡演屡禁、屡禁屡演的过程中进行着自身的演变。由于花鼓有导淫伤化之嫌,民国以来,就有花鼓只能在村头演出,不能入大雅之堂的乡约民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剧目、演员、经费诸方面存在较多、较大而又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以致于丰县花鼓在曲林、戏坛的地位每况愈下。目前,丰县花鼓已无班、社存在,只有少数艺人于节日、冬闲时,偶而作些自娱性的演唱活动。


上一篇:丰县蜜制蜂糕
下一篇:东路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