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ENGLISH
市级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大观 >> 非遗传承项目 >> 市级

九里薛桥草编工艺

来源:www.xzmsbwg.com   更新:2015/7/27 14:14:03   点击:

薛桥村地处九里区的西北部,田园风光浓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特适宜薛桥草编的原材料——高粱秸的生长,能生长出红、黄、白、奶白等颜色的高粱秸。薛桥村素有苏北第一编织村之称。薛桥草编制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还有丰富多彩的装饰工艺品。用它们盛放食品,安全、卫生、环保,放的时间长且不走味。

薛桥草编的技艺最早起源何时不得而知,据现今80岁以上的老人们说清朝中期很兴盛。旧时,多数薛桥居民土地极少,主要给本村的几家地主打短工为主,兼做草编工艺。起初编织家庭用具,后来为城里的酱、醋、菜等店加工锅帽、缸盖,为馒头房、饭店加工馍筐供盛馒头用,随着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加工的内容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如自己日常生活的馍筐、馍盘、锅盖、缸盖等,同时服务周边百姓,换点零花钱,贴补家用。为了取悦买家,在讲究实用的基础上开始增添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或花边,还有专做些更精细的活送给亲友或有地位的人。

解放后,薛桥村的大人小孩、男女老幼人人会草编活,馍盘、草墩、蓖子,嫁出过的闺女回门时都要赠送,外村人也到薛桥订做或到集市购买送闺女。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门技艺由集体组织去做这门手艺,生产队按数量、质量记工分。随着改革开放,实行包产到户,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变成了各自生产,年轻人到工厂找活干,都要给单位做两个馍筐赠送单位食堂,给领导扎个带图案的馍筐作赠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替代品层出不穷,用量不断减少,现在只有少部分老年人仍坚持这门技艺,现在四十岁以下的人就很少这门技艺了。